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造紙由來60字

造紙由來60字

紙起源於中國,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到了東漢和帝時,蔡倫又對造紙進行了重大改進。人們將樹皮、破布、破舊漁網等加水蒸煮搗碎,直到成為均勻的紙漿,再把紙漿薄薄地倒在預先做好的篩網上,水漸漸流走了,篩網上便了下來薄薄的一層紙坯。然後把紙坯晾乾,塗上一些苔膠,就制好了一張紙。

到了公元3世紀,造紙技術有了很大進步,並且發現植物纖維可用作造紙原料。這種造紙的基本原理和原料應用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早期的紙作為商品先從中國傳到朝鮮和日本,後來又由商人經過新疆一帶,傳到阿拉伯國家,最後傳到了歐洲。

公元8世紀時,伊拉克首府巴格達和敍利亞首府大馬士革開始有了造紙廠。

公元9世紀造紙術傳到了埃及。公元12世紀造紙業在西班牙興起,爾後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也先後建起了造紙廠。

最初人們對紙還持凝問態度。例如有的國王下令,重要文件不能寫在紙上,而只能寫在羊皮書上。

到了15世紀,德國人古騰堡開始使用活字印刷術時,紙---這一用以記錄文字工具,已經在歐洲深深紮下了根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古代文明曾採用過各種材料書寫文字。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的發明是影響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的一項偉大發明。

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商代的甲骨文、鐘鼎文實物資料,本世紀以來不斷出土戰國到秦漢的竹簡、木牘和帛書、帛畫,也有大量出土實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牘所佔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淵源。

東漢永元(89—105)年間,時任朝廷尚方令的蔡倫由洛陽抵長安,經子午道至龍亭故縣(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鎮)尋找造紙的原料,實驗造紙的方法,終於在元興元年(105)研製出了用樹皮、廢麻頭、爛漁網及破布為原料的植物纖維紙。[2]

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闢了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説:“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TAG標籤:由來 造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