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客家油豆泡生產技術過程

客家油豆泡生產技術過程

第一步:泡

一開始,我其實是一粒粒小小的黃豆,在冷水中浸泡吸收水分。因為不同季節水温的不同,我在水中浸泡的時間也不相同:夏季通常只需要6~8小時,冬季則需要12個小時。經過泡發後的我們,褪去了堅硬的外殼,變成了軟乎乎的小胖子,作為一粒合格的浸泡後的黃豆,掰開來的我內裏是平整的。

第二步:磨

接下來,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就要被“壓榨”。其實在傳統工藝中,我們要被放入磨盤,磨碎變成豆漿。不過在柴米油鹽中央廚房,我們在大型“榨汁機”裏就可以實現“渣汁分離”。當我和同伴們一起坐入帶水的滑道,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左邊出來的姐妹,如奶白色絲滑,叫豆漿右邊出來的兄弟,如雪花一般飛濺,叫豆渣。

黃豆榨出來的第一道漿,我們叫”頭漿“,產生的豆渣再倒入機器,第二道出來的豆漿則被稱為“二道漿”。

第三步:燒

在燒漿的過程中,二道漿的夥伴需要先被倒入大桶中燒製,頭漿稍後再加入,兩道漿在88℃高温的蒸汽中,不斷融合直至沸騰。在剛開始的融合過程中,會有豆沫產生,有的商家會通過“藥劑”把它們消除,但其實只要攪拌,豆沫就會消失不見。

等我們在桶裏翻江倒海的時候,此時,我們就成了早餐店裏常見的“豆漿”,散發着濃郁的豆香味,引人垂涎。

第四步:點

曾經,豆漿變為豆花多用豆醋點兑,讓豆漿發酵成豆花。現在,石膏粉取代了豆醋的作用。待沸騰的豆漿冷卻10分鐘,兑入石膏粉,再經過40分鐘發酵,我們的形態就會發生巨大變化,從米白的豆漿變成了白花花、軟乎乎的豆花,也被大家叫作“水豆腐”。

第五步:壓

從豆花變成豆腐,關鍵在於擠掉豆花的水分。師傅們先會在製作豆腐的模具底部鋪上白紗,四角呈對稱形狀。我們被師傅們從桶裏舀出倒入模具當中,打碎重組,再蓋上蓋子,身上也被百斤重的水桶壓着,體內的水分便從模具四周的小孔中流出。

掀開白色的面紗,我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豆腐,師傅們依靠熟練的手法,將我們分成等塊大小,撿入框子,擺放整齊,通風晾乾。師傅們通常管此刻的我們叫“油豆泡的胚”,新鮮出爐的豆腐,豆香溢口,這是純天然食物最好的註腳。

第六步:炸

再經最後一個環節,我們就可以變成油豆泡。原本被整齊放在筐子裏的我們,迫不及待地衝進油鍋,油炸的過程,油得是大豆油,油麪一定要寬,我們剛入油鍋時,都會先沉入鍋底。隨着油温的升高,我們的身體也開始發生細微的變化,外表開始出現小孔從外表顏色來看,我們經過從白轉微黃,再到金黃,已被炸好的我們會從鍋底浮至油麪

點漿:制油豆腐的豆漿可以稍淡,以每千克大豆制豆漿10千克為宜。為促進油豆腐的發泡,可在熟漿中加10%的冷水。點漿時豆漿温度宜掌握在85℃左右,凝固劑宜用27%鹽滷,用水稀釋到10%再使用,點漿方法同豆腐乾。

脹漿:時間5~10分鐘,方法同其他豆製品。

扳泔或汰泔:扳泔方法與豆腐乾扳泔相同,但一定要把板插入豆腐花缸底部,要扳兩下,扳足,使豆腐花翻得徹底。只有把豆腐花點足、扳足,才能使油豆腐發透、發足。汰泔就是在鹽滷停止點入豆漿內,銅勺仍應繼續不停地左右攪動,使豆腐花繼續上下翻動,直到泔水大量泄出,豆腐花全面下沉為止。這個工藝俗稱“汰”。採用“汰泔”工藝製作的油豆腐比“扳泔”法的產品發得透,發得足,但得出品略低些。

抽泔:方法與豆腐乾抽泔相同,即抽去豆腐花表層的黃漿水。

澆製:與豆腐澆製方法相同。

壓榨:油豆腐坯子澆好後,應移入榨牀,壓榨15分鐘。油豆腐坯子不宜榨得太乾,太乾,油豆腐發不透太嫩,水分過多,油炸時不易結皮,耗油多。油豆腐坯子的老嫩程度應介於豆腐乾與老豆腐之間。採用汰泔工藝的油豆腐坯子不必壓榨,只要坯子壓坯子就可。

劃坯:劃坯應趁熱進行。坯子冷卻後,刀口會發毛而增加油炸時的耗油量。坯子可根據需要劃成小方塊、三角形、大方塊及粗、細條子等形狀。

油炸:待坯子冷透後進行。油温高低宜根據坯子老、嫩而定。坯子嫩的,油温要高,宜掌握在155~160℃坯子老的,油温宜低,可掌握在145~150℃。一般油炸7~8分鐘即成熟。

做好油豆腐的要點:

①坯子的老嫩要掌握好。太老會使油豆腐不發太嫩會使油豆腐不結皮或爆裂,增加耗油量。

②炸得太老,油豆腐結皮過硬,既耗油又不適口。

③炸得太嫩,油豆腐要癟下去,會發僵。當坯子炸7~8分鐘即將成熟時,可以先取幾隻觀察,如會癟下去,應再炸一會。

④如油温太高,坯子下陷,馬上結皮,油豆腐不發,應採取緊急措施,抑制爐火,降低油温,並把坯子用笊籬撈出,在油豆腐上灑水,使坯子發軟後再油炸,可使油豆腐發透發足。

規格質量:每100千克原料出成品120千克,耗炸油16千克。成品呈金黃色,塊型整齊,內有蜂窩,每500克為70~80塊。水分含量50%~68%,蛋白質不低於20%。

TAG標籤:技術 客家 油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