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大宋明后读后感

大宋明后读后感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宋代是争议颇多的王朝。有鉴于晚唐五代的教训,大宋建立之初便将崇文抑武定为基本国策,这也致使华夏民族一改曾经的尚武之风,成了弱不禁风的偏科生。

公元1063至1086年是北宋英宗、神宗在位的时期,上承四十二年的仁宗盛世,下启北宋末年的哲宗、徽宗两朝。短短二十余年间,宋王朝整体上仍维持着表面的繁荣,但熙宁变法却自上而下地改变了帝国的体制和政治氛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十一世纪,王朝的领航人和精英们怀抱重振汉唐雄风的初衷,播下变法的种子,却未曾想过它结出的果实,深远地左右着帝国的荣辱兴衰。

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赵冬梅教授所著的《大宋之变》一书,正是对北宋这二十年间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详尽描绘。《大宋之变》开篇,宋王朝在位最长的宋仁宗撒手人寰,他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给朝局带来新的变化。

仁宗并无亲生子,宋英宗以养子身份入继大统。但无论是仁宗生前还是身后,这对养父子内心都不愿意承认双方的父子关系。因为身份认同的缺失,加上长期作为候补皇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英宗一朝手握权柄,就发动了想要承认亲生父亲名分的濮议之争。英宗在位的四年,濮议之争导致的内耗成为了朝廷的主旋律。

英宗即位四年就告别了人世,继任者是他的长子赵顼,即后来的宋神宗。《大宋之变》中的脉络主线,由此展开。

神宗勤勉好学,年富力强。由于急于为其父的血统正名,也为了重振中原王朝,复兴汉唐故土,即位之初的神宗便锐意进取。其志不止于中兴大宋,更希望比肩唐宗宋祖。相较于因循守旧,主张温和守成的谏言,初登大宝的年轻皇帝,显然更属意于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意见。朝堂上老成持重的官员们对改革之事慎之又慎,毕竟就在十数年前,一场名为庆历新政的改革以失败告终,言犹在耳,墨迹未干。

事实上,关于帝国的走向,大宋朝一直充斥着两种声音。一种是寄望于加强教化,广开言路,让君权受制于百官和道德的约束,实现君臣共治。这显然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大宋之变》的人物主线里,司马光便是其典型代表另一种则主张实干,君主集权和主抓财政管理。通过高效的行政手段,为政府和皇帝寻求更高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仁宗朝的名相吕夷简,庆历新政的主导者范仲淹,到之后的王安石,皆在此列。

客观地说,神宗朝之前,这两派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也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权欲斗争和政治倾轧。大臣们虽有不同意见,但每遇大事,皆以公心为上

TAG标签:宋明 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