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古代吃饭时间表

古代吃饭时间表

辰时·吃饭

在传统文化中,辰时也称作“食时”,也就是吃饭的时间。古人和今人的吃饭时间并没有不同,都是在七点到九点。古人吃饭的画面,在今天看来像是一道别致的田园风景,如同白居易在《履道西门》中,行灶朝香炊早饭,小园春暖掇新蔬。熟睡了一夜,腹中已是饥肠咕噜,一天的生活从一顿颇有仪式感的早饭开始,这是古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情调。

午时·午饭

古人一天的正中间是两个小时,即十一点到十三点。此时的太阳在正中间,光照时间最强烈,人也劳作了两三个钟头,是时候吃午饭了。古人一日三餐中,最没有仪式感的应该是中午饭。那些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男人往往不回家,坐在地头等着家里的妇女给送饭。白居易在《观刈麦》里写到: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妇女用扁担挑着饭,儿童抱着水壶跟在后边,给在地里干农活的男人送饭。

申时·晚饭

古人吃晚饭的时间比较早,差不多在傍晚五点前解决晚饭的问题。五点对今天的人来说,大概没有下班回家,但古人已经吃过晚饭。尤其是在宋代以前,大部分古人的饮食标准是“一日两餐”,“一日三餐”的概念是宋朝人发明的。所以,西汉《淮南子》里说,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晡时就是吃第二顿饭的时间。

秦汉以前每天两顿饭,自唐宋开始每天三顿饭。

秦汉以前所谓普通老百姓却是吃两顿,俗称“朝食”(大约上午九、十点左右和“哺食”(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左右),也就是一早一晚。但从唐、宋是个例外,宋朝老百姓和当下一样,一天吃三顿。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因为古人平均寿命和当下人没法比,人生七十古来稀,当下人活到七、八十比较常见。

古人吃两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生产力底下,袁隆平还没出生,粮食生产率自然不高,如果大家都一天三顿,敞开肚皮吃,粮食是不够吃的。

其次,我们现在吃晚饭,大多有电灯照明,很温馨,可古人没当下人好命,因为没电。有人说,古代不是有油灯吗?

这个确实有,但普通老百姓可消费不起,尤其一用就是几个小时,那得花费多少银子啊,老百姓自然心疼,只能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心态,特别急需时才用油灯,否则就不会有什么“凿壁借光”的故事了。因此,说古人基本上没啥夜生活,倒也是事实。

每到傍晚天黑时,大多老百姓就要“洗了睡”。既然睡的早,那起床时间自然也早。

古代老百姓基本上在五、六点(天蒙蒙亮的样子),就已经起床了。皇帝上朝也是这个时间,大臣们五点左右,就得从热被窝里爬起来上朝,因为迟到是要打屁股的。

因为古人没有中饭的习惯,自然也没有午睡的习惯。因为午睡是吃了中饭后,血液大多到胃里导致脑供血不足,人会感到晕沉沉才有午睡的需要。

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气得孔老夫子大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唐、宋时期是个例外,就是老百姓也开始吃中餐了。

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唐、宋经济确实够发达,商业活动很繁荣。到了晚上,有钱的老百姓大多想上街溜达、娱乐、消费,城市商户也想借此做生意多发点财,恰好,特别是宋朝皇帝很开明,推行的是鼓励经商(70%的税收带来工商)政策,加之签订合议后多年无战事,干脆就取消了实行了好多年的“宵禁”政策。

据考中国的商朝时期,“商代人为两餐制,一餐是在上午进之,约当今7-9点间,称为‘大食’,一餐在下午,约当今15-17点间,称为‘小食’,两餐就食时间约定俗成,又被纳为时辰专名。”

TAG标签:吃饭 时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