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一个小时的故事的时代背景

一个小时的故事的时代背景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1894发表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从听闻丈夫死亡到发现丈夫活着,这中间一小时的心路历程。患有心脏病的马拉德夫人获悉丈夫在一起火车事故中丧生,她开始放声大哭,之后感到获得了自由,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丈夫意外归来,她却因“过于高兴”诱发心脏病发作猝死。

小说以“丈夫身亡”为线索,通过马拉德夫人一个小时中历经的多次心情突转,带领读者走进她的婚姻生活和内心世界。在围绕“丈夫死亡”的故事发展情节中,马拉德夫人的本性被隐藏在一层层面具之下,我们看到了马拉德夫人的表演,却很难发现它背后的故事。

作者在小说中植入的“潜文本”就是马拉德夫人背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深入,马拉德夫人的面具被层层揭开,其本性也随“潜文本”一起浮出水面,让小说的内涵更为深刻。读者将从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解读“潜文本”的植入方法,并探讨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何为“潜文本”文本与潜文本的关系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说,文本是指一部艺术作品的感官表面。潜文本是指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

如麦基所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同时具有“文本”和“潜文本”。文本是流露于小说文字表面,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外在特质,从字面上就能直接看到的内容潜文本是隐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人物情感或性格真相。两者可相互对照或相互矛盾。当人物遇到情感冲突,内心抉择时,作者通过“潜文本”,将她的面具层层揭开,让读者看到隐藏在人物语言、行为背后的真实本性。在小说的最后,“潜文本”的内核就会随着故事的高潮而被揭示出来。

文章中有了潜文本的应用,人物形象就会丰满立体。读者随着故事情节前进时,透过表层现象就能很好地解读人物的真实情感。这种透过表面看实质的过程,不但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在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呈现在众人面前的马拉德夫人与马拉德夫人所隐藏起来的“身份”进行对比。随着故事的深入,“潜文本”被植入进马拉德夫人的婚姻生活的层层面具之下,高潮处也到达“潜文本”的核心。马拉德夫人所表现出来的放声大哭,并不是文字呈现出来的表象,而是赋予了深刻的意义,真理在读者透过马拉德夫人放声大哭的面具之下被层层揭示了出来。

文本与潜文本思维导图

《一小时的故事》中的“潜文本”是如何被植入的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采用了三种方法将“潜文本”植入进故事中:

在客厅:把“潜文本”藏在表层文本中

作者在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描述了玛拉德夫人有心脏病的事实,强调将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大家都担心她脆弱的心脏经不起丈夫意外死亡的致命打击,因此,大家在告诉她丈夫死讯的时候,都尽可能地小心翼翼。

在这样的铺垫之下,读者大都会设想玛拉德夫人在知道丈夫死讯后会不会晕厥过去的场景。但事实相反,玛拉德夫人并没有如读者所想的那样,像别的妇女一样手足无措,经受不住这种致命打击,她反而立刻扑在她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这样,玛拉德夫人的真实心理与大家的期待场景无疑是一种讽刺,嘲讽了大家对玛拉德夫人的担心实属多余。

从文章表面来看,这一部分是在叙述马拉德夫人听闻丈夫突然去世后放声大哭的真实心理活动的场景。在马拉德夫人最初的悲伤过后,作者又加了一句:“她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随她”。这句话看着是在陈述事实,却让读者轻而易举地发现,事情肯定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马拉德夫人对丈夫的“感情忠贞”说不定是“伪装”。

这也意味着隐藏越深的东西导致婚姻解体的力量越大,伪装者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这是作者在描写马拉德夫人在客厅时给读者留下的潜文本。

潜文本思维导图

在卧室:把“潜文本”藏在人物的多层面具后

为了让马拉德夫人对丈夫的显得更加“感情忠贞”,作者又给她戴上了一层更加坚固的“好妻子”面具。

马拉德夫人独自回到了自己的卧室,她姐姐就一直跪在门外,苦苦哀求妹妹能打开房门,生怕她会因为想不开或伤心过度而发生不测。由此可见,马拉德夫人的善良、顺从、柔弱,和符合社会秩序要求的安于现状的家庭主妇人设,只不过是人们的错觉,因而,姐姐希望在灾难面前来保护她。但感情的事情往往出人意料,读者根据自己的婚姻经验会判断,藏在完美家庭主妇头衔背后的马拉德夫人一定与“伪装”有关。

事实确如读者所猜测的那样,让人“大吃一惊”的真相马上就被揭露出来了,马拉德夫人回到房间后,望着窗外的满园春色,那摇曳着初春活力的树梢、空气中飘荡着的雨丝的芳香、小贩的吆喝声、远处传来的歌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将马拉德夫人的视觉、听觉、触觉都被唤醒了,她感受着这一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马拉德夫人把丈夫的死亡当做了自己重生的机会,快乐与甜蜜驱散了丈夫死亡的悲伤,填满了没有丈夫的新生活,而更大的喜悦也正一步步向她靠近,“什么东西正在向她走来”,让她“既期待又恐惧”。当她感觉到有东西正向她逼近,企图占据她内心时,她试图将它赶走,但最终,她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一遍又一遍地低语:“自由,自由,自由”。她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身心自由的人,一想到未来的日子将会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候,她禁不住张开双臂想尽情地拥抱美好的未来。

马拉德夫人此刻的快乐如同火山即将喷发,她彻底抛开了丈夫死亡的束缚,反复地悄声自语:“自由,身心都自由!”。马拉德夫人把“自由”和“快乐”建立在丈夫死亡之上,这样的价值判断显然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规约,因此,马拉德夫人“好妻子”的面具被揭开后,又暴露出她的另一层面具:“厌恶婚姻”。

“厌恶婚姻”是隐藏在马拉德夫人内心深处的想法。作者将马拉德夫人的“感情忠贞”、“好妻子”的面具揭开,肯定了前文“潜文本”的暗示,又将马拉德夫人藏在“厌恶婚姻”的面具之后,完成了对背景的阐述。但隐藏在“厌恶婚姻”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事情肯定另有隐情,这一疑问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故事开始随着情节点向上攀升。

马拉德夫人身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她在家庭生活中的从属地位,享受不到平等的话语权,说的话也得不到重视,她需要依靠丈夫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虽然她有丈夫疼爱,朋友关心,她也不需要为生活操劳,在外人的眼中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但这一切正是她感到痛苦的根源,她觉得丈夫和朋友们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丈夫死了,马拉德夫人感到身心获得了释放,“她再也用不着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而她生活的时代,“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自己的配偶”。婚姻中,如果一方总想着去改变对方,或者总是想当然地做一些自认为为对方着想的事情,那么往往适得其反,不仅给对方带不来快乐,反而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婚姻解体的危机。这时,马拉德夫人暴露出了“厌恶婚姻”下的另一层面具“不满现状”,从而进一步揭露出马拉德夫人的死亡真相。

作者不断给马拉德夫人的悲剧形象加码,从“厌恶婚姻”到“不满现状”,马拉德夫人的本性确实如此吗她藏在“不满现状”面具背后的真实本性到底是什么“潜文本”的暗示与马拉德夫人行为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作者在增加故事张力的同时,也为最后的剧情反转埋下了伏笔。在故事向高潮前进中,马拉德夫人最后的面具也即将被揭掉。

马拉德夫人的“面具”思维导图

回到客厅:在高潮处到达“潜文本”的核心

想到未来的生活,马拉德夫人目光明亮,脉搏加快,全身的血液使她感到温暖和欢快。她第一次感觉到生命太短暂,曾几何时,她还抱怨,人生太漫长。“有人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马拉德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风尘仆仆地进来了,姐姐发出刺耳的尖叫声,朋友急忙挡在了马拉德夫人面前遮掩她的视线,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医生来了,说马拉德夫人是因“过度高兴”而诱发心脏病致死。

丈夫意外死亡,马拉德夫人的确高兴的热血沸腾,忘记了自己的心脏病丈夫死而复生却瞬间熄灭了她重生的希望,扼杀了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巨大的悲痛如潮水般淹没了她,而这一次命运之神再也没有留给她任何机会,将她的悲痛定格为永恒。

丈夫“死了”,马拉德夫人获得了新生丈夫死而复生,马拉德夫人死了。难道夫妻之间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吗在马拉德夫人的回忆中,丈夫对她温柔体贴,情深意真。从丈夫归家时的风尘仆仆也说明丈夫思家心切。丈夫爱她,也爱家,那么她对婚姻的厌恶就和丈夫没有丝毫关系,她对婚姻现状的不满也不是丈夫引起,婚姻里的“束缚”更不是丈夫所导致。

只能说,马拉德夫人盲目地受女性主义思潮影响,将夫妻双方置于矛盾的对立面,认为双方是压迫与被压迫,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才导致了她对现状的不满。作者不愧为19世纪美国伟大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者,她敏锐地意识到女性主义思潮的泛滥,她笔下的马拉德夫人,既是对女权主义的反思,也是对女权主义的警醒。

婚姻中,“自由”与“束缚”历来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即使没有丈夫的束缚,也会有其他方面的束缚,因而杀死马拉德夫人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她放大的“自由”思想。故事也终于在高潮处到达了“潜文本”的核心:表面上安于现状的妻子,实质上有荒唐的“自由”思想。马拉德夫人的死亡真相被揭露出来后,整篇小说的悲剧效果更富有讽刺性,她与众人形成的对比,让整篇小说具备更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人就像马拉德夫人一样,我们很难从表面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故事。

“潜文本”核心思维导图

“潜文本”在写作中的应用

一部经典的小说必须具备“潜文本”,读者随着情节的深入,就能看到隐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真相。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应该将“潜文本”主动添加到“文本”中,给读者造成“原来真相并非如此”的感觉。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把“潜文本”藏在了表层文本和人物的多层面具里,并在情节高潮处到达了“潜文本”的核心。作者凯特·肖邦向读者展示了植入“潜文本”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将文章主旨隐藏在一个深刻的层面之中,让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透过文字的表象窥见其本质。

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小说同样如此。作者必须在故事中层层植入“潜文本”,用一个个逼真的面具遮盖真相,让读者跟随人物的语言、行为深入到面具之后,揭露出角色的真实情感与性格真相。“文本”只是表层,有了“潜文本”,小说才会变得更加立体。如果小说表现的只是文字的表面,那么故事也就失去了意义。

结语

非黑即白是人们对人与物常态化的认识习惯,但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是灰色的。一部小说如同现实生活的缩影,就好像人们要用“社交面具”隐藏真实的自我一样,小说的“文本”背后,同样隐藏着“潜文本”。

在日常生活中,“社交面具”可以让人们和谐相处,“潜文本”同样会让小说变得鲜活有趣。生活如同一部具有多层“潜文本”的小说,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在揭开生活的层层面具之后,也惟愿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尽是快乐与美好。

TAG标签:时代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