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东坡喜雨的典故

东坡喜雨的典故

苏轼喜雨是出了名的,他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喜雨亭记》的散文,还在文末写出了喜雨的缘由——“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言外之意,使天而雨雨,桑麻茂密,衣衾暖体,禾麦丰稔,米面果腹,庶民食足衣丰,则可安居乐业。

关心民生是他作为一方官员喜雨的最主要的原因。基于此,他一生写了许多诗词,把对老百姓的关怀融注在久盼的甘霖中。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26岁的苏轼通过御试,任凤翔府通判,这位笑傲官场才华横溢的千古英雄便是从凤翔这块黄土地,迈开了出仕的第一步。

关注民生,忧民所忧、喜民所喜,是苏轼最让当地民众感动的地方。原址凤翔府,后被迁至东湖喜雨亭,乃是苏轼所修,‘’喜雨‘’二字的由来,便是他亲民爱民的佳话。

嘉佑七年春,凤翔久旱不雨,听说太白山神很灵,苏轼便与太守前往太白山求雨。

山途中的风景让苏轼惊叹不已,岑峦叠嶂的山脉、壁立千仞的悬崖、白波九道的汤峪河、珠花玉碎的瀑布……这一切让他对黄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

经过九弯十八拐,一路跋涉来到了一处豁然开朗的地方,这里就是今天海拔3300米的拜仙台。苏轼带领众人虔诚祈祷、击鼓拜神,这样进行了三天时间,据史料记载,祈雨后,果然天降甘霖。

今天,太白山依然保留着当年苏轼祈雨的大鼓,后人为颂扬苏轼的爱民功德,在拜仙台旁修建了庙宇,至今完好。

回到凤翔府后,苏轼写下了【太白山祷雨】,把这件事记述下来。

同年九月,因为祈雨应验,庄稼丰收,诗人有感而发,又写下【迎送神祠五章】其中第一章写道

雷阗阗,山昼晦。风振野,神将驾。载云罕,从玉虬。旱既甚,蹶往救。

道阻修兮。

这时,修建的亭子也正好完工,于是便欣然以‘’喜雨‘’命名。

TAG标签:喜雨 东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