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美術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美術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一、重視寫生訓練培養學生創新基礎。

在美術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寫生訓練,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繪畫是一種藝術創作,而藝術貴在創新,但創新靈感與所處的環境有着密切的聯繫。如果把學生侷限在教室內和課本里,讓學生閉門造車,學生必然思維板滯,缺乏創新意識。爲此,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爲最好的辦法便是讓學生走向自然。小學美術教材中有大量的內容需要學生在對大自然的觀賞、概括、提煉和領悟中去掌握。通過觀察和活動,學生對大自然有了一個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大自然的人、物、鳥、蟲雨、雪、冰、霜等自然現象以及自己學習、生活中一些富有情趣的瞬間場面,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種探索自然美、描繪自然美的情趣會油然而生,這種慾望就是每個學生的創新慾望。如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畫人物速寫》、《大掃除》、《畫鳥》、《冬天》等課時,我提前佈置讓學生到戶外認真觀察其有關形體特徵,並認真做好文字記錄,畫好草稿,等到上課時再引導學生到室外進行認真觀察,通過寫生畫出形態各異的人物、房屋、樹木、情景。又如在教學《畫鳥》一課時,我告訴學生說,我們家鄉縣城鼓樓東街兩旁的大樹上,每到晚上就有許多烏鴉在那棲息,大家可以去仔細觀察。學生聽後非常高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在學生的創作興趣。學生親自觀察鳥的形態、色彩等活動情況,使學生的藝術創作與生活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繪畫中得以實施。

二、重視欣賞,激發情趣,培養學生審美創新思維能力。

小學美術課本中每冊都有一定比例的欣賞課。俗話說,見多識廣。欣賞內容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能力,而創新思維的教育和學生的審美活動是分不開的。爲此,我在上這一類課時,通過作品展示、欣賞、討論、評析來完成教學任務。上課前,教師要有精心的準備,以便上課時有目的、有層次地向學生介紹藝術作品:介紹其作者身世生平、畫面內容、構圖特點和內涵寓意,以引起學生的藝術共鳴。還有些課本中沒有的作品,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製作。如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第十一冊《外國雕塑欣賞》一課時,其中有兩幅作品分別爲《獅身人面像》和《弋拉斯戰士》,我先從兩幅畫面的時代背境講起,結合圖片,讓學生通過欣賞、討論、評析,使學生了解這些作品所包含的歷史故事,讓學生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品所包含的寓義,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與此同時,也讓學生感受了立體作品的藝術美感,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鼓勵學生在藝術表現時不斷創新,是創新教育實施的重要保證。

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情趣是通過長期的繪畫實踐得以提高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藝術創作的永恆原則,而“藝術貴在創新”卻是這個原則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總是鼓勵學生用“不斷創新”的方法進行作品創作,即在創作時,課本範圖、教師範畫只作參考,忌諱重複、照搬,樹立學生“天天有新我,天天有新作”的創作信心。如在教學六年級第十一冊《用鮮明色作畫》、《畫報紙屑拼貼畫》、《影繪裝飾》等課時,我在講授了有關鮮明色、拼貼畫的設計製作知識、影繪的設計知識後,讓學生欣賞了教師的範畫和課本範圖,我就要求學生今天的作業儘自己的能力,儘可能不要出現重複照搬、雷同等現象,儘自己最大能力,自己去構思、自己去設計創作。學生在這種要求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膽設計,大膽創新。有的學生利用影繪的方法繪製了花朵、桃子、天鵝、愛心等構思新穎的圖案,很有創新特色。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創新能力便在日常的繪畫教學中得以提高。

有以下途徑:

一是帶學生走出去,到祖國的大山名川去寫生,去觀察,去接受薰陶。

二是讓學生博覽羣書,學習古今中外名畫名品。

三是要求學生潛心鑽研,認真實踐,刻苦琢磨。視野開闊了,功底深厚了,創新意識就有了。

首先,教師本身要明確每次課的教學目的以及教學任務,然後還要明白自己所教學的對象年齡特徵以及感知的程度和表現的能力水平,根據這些綜合評測以後才確定所教學的內容。

然後在上課的時候,把上課的內容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爲認知。明確一點講,就是您本次課所要交會學生描繪的對象的特徵。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圖片感知,言語切入等等。

第二個步驟纔是技能技巧的教學過程。這個教學過程要把握得很到位,整個過程要明確構圖以及教學重點,但是,上課的時候只教技法不教畫面,至於畫面的表現能力,達到哪一個程度

這就得看第三個步驟了。

第三個步驟重點纔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啓發和引導,不同年齡和不同表現能力的孩子,他們到這第三個步驟的時候,會根據自己所學的計劃以及生活常識來進行畫面的切入和表現。當然這需要老師很好的引導,鼓勵和肯定。這一點是最重要的,跟一個老師上課的能力和表現風格有關係。

有能力的老師會在不同的年齡用不同的語言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啓發和引導孩子進行這第三個步驟的過程。其實最關鍵的字眼就是:引導,鼓勵,肯定。把整個繪畫的過程變成主動思維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技能技巧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自然孩子在表現同樣的題目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畫面呈現出來了。藝術教育本來就應該是發散性思維的一個教育過程。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它和只有唯一答案的數理化應試教育就毫無區別,所謂的素質教育,自然也就體會不到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