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糖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

糖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

蔗糖在加熱的情況下,不同的時間段會有不同的狀態。糖的溫度在100℃的時候,糖剛剛融化,可以與水融爲一體,形成粘稠狀的液體120℃~125℃的時候,糖會融化成小的結晶狀態當溫度達到160℃左右,糖開始由晶體融化成液態,到了186℃的時候,糖的結晶就完全變成液體當糖的溫度達到190℃左右的時候,糖變成棕紅色當糖的溫度到了200℃的時候,糖開始碳化,變成黑色。

糖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

麥芽糖溶於水,熔點約爲120-150℃,吸溼性較強,有甜味,當加熱到90-100℃時,即發生分解。在飴糖的組成中,由於含有一定數量的糊精,在烹製中,隨着加熱溫度的升高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即由淺黃——棕黃——紅黃——醬黃——焦黑。

隨着溫度的升高,糖發生脫水和降解的過程,當溫度達到180℃以上時,反應加劇並開始褐變,又稱美拉德反應,褐變反應稱爲焦糖化。

糖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

糖時,隨着鍋裏溫度的上升,糖會顯現出不同的理化性質,從而使其顏色、質地、風味等發生改變。根據蔗糖受熱的情況,我們將鍋裏出現的不同情況分別稱之爲掛霜階段、拔絲階段、焦糖化反應階段和美拉德反應階段。

(一)熬糖汁、掛霜階段

在中餐烹飪中,經常把蔗糖下鍋並加水來熬製糖液,雖然蔗糖在加熱過程中的理化性質相對穩定,但也具有某種特殊性。蔗糖的飽和溶液在低溫階段(20℃~60℃),其粘稠度會下降,但是如果對蔗糖的過飽和溶液持續加熱(120℃~140℃),那麼其粘稠度就會迅速上升,從而成爲具有一定粘稠度的糖漿。在這個階段,蔗糖的過飽和溶液除了粘稠度會發生改變以外,其他的感官物理特性均未發生改變。

蔗糖具有較強的結晶性, 其過飽和溶液經水分蒸發便會有蔗糖晶體析出。通過一邊加熱、一邊攪動蔗糖水,使得溶液裏邊的水分逐漸蒸發,將鍋端離火口後,放入主料並不停地炒拌,過飽和的蔗糖溶液即可分別粘裹在原料表面,待其溫度降低後,蔗糖結晶析出並形成潔白、細密的蔗糖晶粒——俗稱“返砂”,這時看上去好像主料都掛了一層霜似的。

(二)拔絲階段

糖漿在繼續加熱的過程中,粘度會繼續地增大,顏色也會逐漸變黃,這說明鍋裏已經有明顯的化學變化。而此時的糖漿,則處於糖水溶液的最高沸點與不純結晶糖的最低熔點之間,其溫度在150℃左右,這時我們從鍋裏舀起糖液,會呈現出絲狀糖絮,此時的糖漿適合製作糖衣類、拔絲類的菜餚。當糖漿加熱至這個階段,控制火候也就變得更爲重要,因爲產生“拔絲”的溫度區域,一般是在150℃~160℃,當溫度超過160℃時,糖漿的顏色會快速變深,同時還會釋放一股特殊的芳香氣味,最終會產生焦糖化反應或美拉德反應而失去“拔絲”的效果。

(三)焦糖化反應、美拉德反應階段

當鍋裏的溫度上升至190℃左右時,糖漿通過脫水和裂解,顏色也迅速由黃色變成了棕色,產生焦糖所特有的香味,而這時也就發生了焦糖化反應。如果此時向鍋中加入清水,那麼所得到的棕紅色湯汁就叫糖色了。我們也正是利用這種反應,才使碳水化合物縮合成染色成分。不過這裏要注意:如果加熱時間過長或火力太猛,那就很可能產生焦煳味和黑色的碳化糖。爲避免焦糖的顏色過深,鍋裏的溫度切勿超過210℃。

除此之外,給原料上色還可將蔗糖與富含蛋白質的原料一起下鍋,不過這樣做會發生兩種反應,即焦糖化反應和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又稱爲羰氨反應,指羰基和氨基經縮合、聚合而產生類黑色素的反應。在烹飪工藝中,由美拉德反應引起食物顏色加深的現象比較多,比如烤肉時產生的紅棕色,烘焙麪包時所產生的金黃色,是因爲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質、氨基酸與羰基化合物發生了羰氨反應。雖然蔗糖屬非還原性糖,不會發生美拉德反應,但在複雜的烹飪環境下,它有可能水解產生單糖而參與美拉德反應。

TAG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