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易信為什麼關閉

易信為什麼關閉

第一,時機問題。

中國有句俗話:“過了這村沒這店兒,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時間是單向的,不可能走回頭路,所以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焦慮,解決這種焦慮就是解決需求痛點。全民的焦慮是大需求,如果有這麼一個產品,能夠解決這個時代的焦慮,那麼這個產品,就肯定會火起來,微信就是這種產品。

2011年騰訊公司推出微信,它可以快速傳送文字和照片、支援多人語音對話,同時微信使用者還可將精彩內容分享到朋友圈。一經推出,微信就走上了快車道,2012年3月微信使用者破1億,2012年9月微信使用者破2億,2013年1月微信使用者達3億。

微信推出的2011年春節期間,中國大陸手機使用者互發簡訊,總量達幾百億條,為電信運營商帶來了幾十億元的收入,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是非常依賴簡訊進行交流的。而編輯簡訊費時費力,還有字數限制,最關鍵的是簡訊要收費,如果要傳送帶圖片的彩信,花費更高。雖然微信交流也需要流量費,但是總體算下來要划算得多。不僅如此,微信還能很方便地編輯文字、圖片內容,可以傳送多媒體內容,並且可以將精彩內容分享到朋友圈,這些功能是對簡訊這種社交方式的升級,正好解決了那個時代的需求痛點。

看到微信的成功,眾多公司也急忙上線了幾個產品,2011年8月陌陌上線,2012年4月阿里巴巴匆忙上線了旺信,效果不佳,接著阿里巴巴在2013年9月又釋出了“來往”。

網易在2013年推出易信,不過此時簡訊已逐漸沒落,短文字通訊已經不是當時的時代焦慮,這時再推出個微信類似功能的產品就很難成功了。

第二,傳承和積累。

微信之所以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QQ積累了大量的使用者,而微信的設計,並不是要取代QQ,而是對QQ的一種補充。可以說當初的微信就是簡版的QQ,微信將極簡理念用到了極致,除了短文字、短多媒體資訊的傳輸,精彩內容的朋友圈分享以外,沒有多餘的功能,並且圍繞這幾個功能的介面也採用大模組、淺選單設計,讓使用者開啟微信直奔主題,不分散注意力。

實際上,網易的郵箱也積累了眾多的使用者,但是網易並沒有把握這個優勢,而是用自己之短和騰訊之長去競爭,其結果可想而知。微信大檔案傳輸功能很弱,而網易的郵箱傳輸儲存大檔案是輕鬆的事情,為什麼易信沒有抓住這個需求,進行差異化競爭,實在是很難理解。就算是將易信變成網易郵箱的一個帶有社交功能的手機客戶端,在2013年的時候,也會比較容易地繼承郵箱使用者的積累,將網易的文化傳承到易信。

第三,習慣的改變需要成本。

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改變習慣需要成本。一個看似簡單的習慣,要改變也很困難,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習慣的背後,隱藏著很多其他因素,社交習慣尤其如此。如果一個人有200人的微信朋友,假如一個人花費10元就願意離開微信使用易信,那麼一個人到易信就需要帶走200人花費2000元,而這帶來的200人的每一個人也有200人的朋友,如果這200人只有一半到易信,這個人很難在易信紮根,所以易信當初低估了拉人的成本。

易信並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只是想以免費電話、簡訊去爭取微信的使用者,企圖改變使用社交工具的習慣,而易信並沒有從根本上升級微信,如何讓使用者捨棄微信而用易信呢,錢是最簡單粗暴的辦法,以利誘之,用免費簡訊電話留言去誘導使用者。而在簡訊已經不是時代痛點的時候,再用免費簡訊去誘導使用者,這招也不起作用了。

第四,社交工具的寡頭性。

為什麼社交工具具備寡頭性,還是成本問題。如果我們同時有微信和易信兩個社交工具,我們發朋友圈就需要同時發兩遍,這種成本很難接受。

第五,設計的精髓。

QQ大而全,足夠複雜的設計解決的痛點是陌生人之間的社交,而微信採用極簡方式實現的熟人或者半熟人之間的社交。微信的極簡已做到極致,把所有不是需求痛點的東西都砍掉,留下的就是最核心的功能,目的就是突出核心應用,讓使用者開啟微信就能馬上看到自己最關心的內容和工具。

說了那麼多,易信到底還有沒有機會呢實際上網易的郵箱還是有其優勢的,電子郵件也是一種社交工具,不過比起即時通訊來說,郵件是一種慢交流,也是一種深度交流,相對於微信來說,它速度要慢,頻度要低,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上的交流。所以如果網易將這種差異性繼承到易信,也許能比現在的狀況好。雖然最大的時機已經錯過了,但也有可能能拉一部分人過來,形成對微信的備份,社交用微信,工作用易信,但是這樣的定位,又不可避免地與釘釘展開競爭。

TAG標籤:易信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