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跪求四庫全書史部總序譯文

跪求四庫全書史部總序譯文

就史書應該遵守的規律而言,描述事件應該儘可能簡略,而考據求證則應該儘可能詳盡,沒有比《春秋》描述更簡略,沒有比《左傳》考據更詳實的了。

魯國史書中記載了每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孔子通過這些描述判斷其中的是非,然後才能用一兩個字暗寓褒貶。

這就是寫史書需要考證的。

左丘明撰寫《左傳》,後人閱讀事情的始末,判定是非,然後才能理解字裡行間暗寓的褒貶,這就是讀史書需要考證的。

如果沒有這些事情的記錄,即使是孔聖人也寫不出春秋如果不知道這些事蹟,即使是孔聖人來讀春秋,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對其中的人物有所褒貶。

儒者喜歡大言,動不動就捨棄史傳來求讀經典,這樣必然是不通的。

有些人能讀通,也必然是私下裡閱讀史傳,然後假稱沒有借鑑。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後世稱為絕作,卻不知道它的前身先是《長編》,然後是《考異》。

高似孫《緯略》,記載在他的《與宋敏求書》中,說到洛八年,才完成了晉、宋、齊、樑、陳、隋六個朝代。

關於唐朝的文字尤其多,按照年月依次編輯為草稿,把四丈作為一卷的話,總數不下六七百卷。

也有人說,司馬光寫《資治通鑑》,一件事情要援引三四個出處才編纂成,用了二百二十個人所著的各種雜史和參考書。

李燾《巽巖集》中也說張新甫曾經看到洛陽有《資治通鑑》的草稿,塞滿了兩間屋子。

(李燾的這本集子現在已經失傳了,這裡是根據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轉述他父親馬廷鸞的話。

)現在看這本書,例如「淖方成『禍水』」的話是出自《飛燕外傳》,「張彖冰山」的話則出自《開元天寶遺事》,還有一些小說也沒有落下。

但是從古至今的著錄,在正史之外兼收博採,分配目錄,必然有緣故。

現在總括各種書籍,分為十五類,開頭的是《正史》,也就是大綱。

其次是《編年》《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都是參考紀傳的。

還有《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這些都是參考各種傳志的。

《史評》的是參考各種評論的。

過去還有《譜牒》這一項,但是從唐朝之後,譜學就幾乎沒有了。

玉牒不對外頒佈,家乘也不上報,只有虛目而已,所以刪掉。

私家記載,只有宋明兩個朝代最多,因為宋明兩個朝代的人都喜歡議論,議論有不一樣的意見就產生了門戶之分,有了門戶流派的區別就有了朋黨,有了朋黨就會產生恩怨,彼此有了恩怨,得志的時候就在朝廷上排擠意見不同者,不得志了就用筆墨文章來報復,中間難免是非顛倒,迷惑視聽。

但即使有疑問和曲解,有大家的力量考證對質,也一定能得到正解。

即使有虛假的言辭,參考大家的說法來核實,也一定能瞭解到真情。

張師棣《南遷錄》的妄言,是鄰國的事情,沒法對質。

趙與峕《賓退錄》用金國官制作佐證就可以知道。

《碧雲騢》一書汙衊誹謗文彥博、范仲淹等人,晁公武認為是梅堯臣寫的,王銍認為是魏泰寫的,邵博又考證說確實是梅堯臣寫的,可以算得上是羅圈架了。

然後李燾參考幾種說法而分辨定論,到現在也就沒有別的說法了。

這也是考證一定要詳盡的驗證。

所以史部的這些書,除了確實非常冗長繁雜沒什麼可藉鑑的之外,凡是對正史有補充的,都應該選擇精華留存下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