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過度宣傳會怎樣

過度宣傳會怎樣

一、過度宣傳易使公眾產生逆反與排斥心理

俗話說:“好調三遍討人厭”。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第一次傷心地對人說她家阿毛被狼吃了,聽者很同情祥林嫂嘮嘮叨叨地總說阿毛被狼吃了,聽者就冷淡了再說,人家徹底煩了。新聞宣傳也是這樣,要講究方式,不宜簡單地重複,要注意受眾心理上的承受力。

湖南某報曾有過這樣一次失敗的典型報道。某地蔬菜緊俏,超市裡的營業員時常走後門。一次,一家超市到了一批鮮豆角,顧客一擁而上。有一位男營業員私藏了十幾把菜,女營業員制止他時捱了打。顧客出於義憤,反映到報社要求主持正義。報社認為這是好事,發了頭版頭條。市委、省委也寫文章稱讚這位女營業員,社會反響很好。後來報社進行長時間追蹤,新聞發了幾十篇,誰知群眾反映越來越冷淡,後來竟十分反感,給報社寫信說:“一把豆角要吹她一輩子,真是小題大做。”使報社宣傳適得其反。

在汶川地震發生後,我國的媒體表現得十分出色,不僅在第一時間報道了災區的情況,而且全方位地展示了國人守望相助,團結抗震的舉動,對凝聚人心,鼓舞鬥志,動員資源具有重要意義。但這其中也有瑕疵,就是媒體報道的過度化。

地震報道中,網路上有大量死難災民以及災區廢墟的圖片,電視也長時間、不間斷地播報這類災區資訊,有些媒體甚至進行放大乃至曲解的報道。這些過度報道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對受災群眾的心理造成了二次傷害,眾多的悲情資訊也造成了其他受眾心理上的壓抑與排斥。不可否認,災難新聞報道要真實,但完全可以換個角度,彌補災難事件本身帶來的消極影響,增加人性關懷。

二、過度宣傳會導致公眾對周圍世界認識的偏差

在金融危機暴發後,媒體迅速啟動相關報道,不斷請專家學者來解說危機發生的原因和影響,當危機影響到實體經濟的時候,當危機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時候,更加不遺餘力地分析報道,讓原本對巨集觀經濟和金融問題不甚了了的人都在這段時間裡掌握了不少新知識,特別是深刻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危害,但其造成的結果是,影響了國內的金融秩序穩定與人心安定,使想投資的不敢投資了,想消費的也不敢消費了,這就是過度報道對人們行為的影響。

金融危機時期應該如何報道?媒體是否需要如此翔實的報道和分析?是不斷報道企業關閉或者裁員的新聞,還是報道那些逆勢增長的真英雄,是一味強調“危”,還是儘量挖掘危機中的“機”,顯然,我們應該選擇後者。因為,這個時候信心比金子還貴。振興經濟的前提是讓人們有信心,金融危機本質上就是信心的危機,過度的報道只會加劇人們的信心危機,阻止和打擊消費和投資行為。

另如,媒體對農民工“失業”的過度報道,對其生活中苦難和辛酸的誇大過分渲染大學生就業形勢極度緊張過度報道食品安全等,都使公眾產生集體性的悲觀情緒,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和心理壓抑。對各類犯罪案件、交通事故的集中、過度報道,也在民眾心中營造了一個不安全的社會心理情境,導致人們產生恐懼與焦慮,而這種恐懼與焦慮不斷積累,最終就會對現實社會的實際環境產生影響。

以上這些大眾傳媒傳播的不當形成了一種“集中”和“放大”的效應,而民眾是根據媒體構建的擬態環境對現實環境的事物進行決策和行動的,大眾傳媒傳播的質和量,還有報道角度的選擇都會影響著公眾的心理變化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因此,媒體需要有清醒的頭腦,冷靜思考,準確、適度地宣傳,科學、理性地引導,才能充分發揮傳播的功能,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TAG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