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孫臏圍魏救趙是怎麼回事

孫臏圍魏救趙是怎麼回事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的第一計,也是一個成語!

這個典故出自於,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兩得。魏王從之,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臏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臏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

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軍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十三年後,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戰國時期,孫臏的師兄龐涓帶領魏國軍隊攻打趙國,打敗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趙國危在旦夕。

趙王派人向齊國求救,齊王派孫臏帶兵援救趙國。由於路途遙遠,趙國根本無力,等到救兵到來。危急時刻,孫臏另闢蹊徑,沒有按常理去救援趙國,而是直接發兵攻打了魏國的首都。由於魏國首都力量空虛,魏王下令龐涓撤退回救,趙國之圍解除。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攻打趙國邯鄲。趙王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前往救援。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魏國內部空虛,於是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在路經桂陵要隘,齊兵設伏截擊魏軍。龐涓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