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商鞅變法背後的故事

商鞅變法背後的故事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頒佈墾草令,進行變法。此時商鞅的身份只是客卿,墾草令是大規模變法的前奏。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掌握秦國實權,頒佈第一次變法的一系列法令。公元前352年,商鞅升為大良造。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頒佈了第二次變法的法令。商鞅變法的內容非常廣泛,程度非常深刻,是戰國時代最為徹底的一次改革。

舌戰群儒

秦孝公認為只有通過變法運動,才能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於是在秦國廣納賢才,希望能尋覓一位變法人士。商鞅來到秦國後,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在秦孝公的推動下,商鞅開始了大規模的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並沒有很快的得到實施,秦孝公剛成為秦國的新一任國君,他怕變法會遭到守舊派的反對。果然不出意料,商鞅變法遭到了以甘龍和杜摯為首的保守黨派的反對,商鞅為堅持變法的好處和他們展開了一場論戰,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戰群儒。

甘龍等人認為輕易變法會引起社會的動盪和不安,秦孝公本來才登上皇位,政權不夠穩固,如果此時讓商鞅主持變法,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動盪。針對這個問題,商鞅認為,國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時代發展做出不同的適合國家國情的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國家的發展。商鞅還列舉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滅亡、夏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國家制度跟不上社會進步,人民才拋棄了它。對於,秦國而言,變法是唯一的必經之路。

甘龍等保守黨派還認為變法要順應時間,如果秦國一意孤行實行變法,物極必反。就倆人的意見,商鞅認為,秦國此時要想走上富強之路,必須要實行變法。縱觀李悝和吳起倆人的變法,都對秦國由借鑑意義。

在商鞅的堅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變法的信心和決心,於是商鞅變法在秦國開始展開。

徙木立信

商鞅雖然很快擬定變法條目,但是並沒有忙於公佈,而是先採取了一個辦法,讓秦國百姓知道,官府的命令是算數的。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的國都櫟陽的南門,立了一跟三尺長的木頭,老百姓感覺奇怪,紛紛圍觀。商鞅當眾宣佈,有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的,賞十金。當時金指的不是黃金,而是銅。

老百姓根本不相信這種事情。十斤銅在當時是很值錢的,怎麼會搬一根木頭就給十斤銅呢。於是商鞅把賞金增加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把木頭扛到北門。商鞅親自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官府言必信、行必果。

TAG標籤:變法 商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