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蘇格拉底讓弟子摘麥穗的故事

蘇格拉底讓弟子摘麥穗的故事

古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地裡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去地裡挑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走進了麥地。

地裡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為他們惋惜。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裡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講述的是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從一塊麥地裡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3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於是蘇格拉底帶領弟子們來到一片麥田,讓他們每人在麥田中選摘一支最大的麥穗——不能走回頭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個弟子剛剛走了幾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認為是最大的麥穗,結果發現後面的大麥穗多的是。

第二位一直左顧右盼,東瞧西望,直到終點才發現,前面最大的麥穗已經錯過了。

第三位把麥田分為三份,走第一個1/3時,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在第二個1/3裡驗證是否正確,在第三個1/3裡選擇了麥穗中最大最美麗的一支。

擴充套件資料

麥穗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這裡的三個弟子,第一個代表了這個社會上的閃婚一族,遇到一個覺得合適的人就不假思索的迅速結婚,然而結婚後會發現對方其實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於是閃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閃離”,結果很悲劇。

第二個弟子屬於挑剔的心態,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總是挑來撿去,結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最行的和相對比較行的都錯過了。

而最後一個弟子是一個比較明白的心態,他知道自己的伴侶應該是什麼樣的,或許他找到的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她必定是最適合的,這就達到了雙贏的結果。

其實,在感情的世界裡,根本就不存在“最大的麥穗”,即便像第三個弟子一樣理性選擇,到最後摘得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大的”那一顆。只有“最適合”的才能陪自己共度一生。

TAG標籤:蘇格拉底 弟子 麥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