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义表现在哪里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义表现在哪里

单就三国演义而言:刘备的义可分为三种:

1)兄弟情义、 2)仁义、3)君臣之义

第一种:兄弟情义,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这个义就是兄弟情义,刘备的义的重要体现之一:兄弟情义:在他眼里,兄弟情义超出了妻女和江山,他是典型的不爱江山美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人:张飞醉酒失徐州,策剑欲自刎:刘备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妻子指:妻子和儿女)是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能续,徐州本非自己所用,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安能叫兄中道而亡。这表现出了他对兄弟情义的重视,有人说是收买人心,那么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关公失荆州,刘备不听众劝,要为兄弟报仇,有人说这又是政治家的眼光,以易中天为代表的人认为蜀国必须打仗,吃柿子拣软的捏,只有他才那么蠢,当时蜀汉的实力并不是很强,难道作为政治家不懂得,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利的道理未曾听说邻之厚君之薄也吗,而且演义中,刘备貌似有点妥协于以诸葛为首的大臣了,但张飞一来,刘备念及三人桃园之义,义无反顾为关羽报仇,还说,没有了兄弟,纵有万里江山又何足贵乎的话。这真的就是收买人心吗 另外:当阳之役,人曰:赵云奔曹营而去,刘备却说:“子龙不弃我也!”的话,都表明刘备重情义,知情义。三国演义,从文章开始到刘备托孤,始终贯穿着刘备的兄弟情义。

刘备之义的第二种表现:仁义。孔子曰:观过斯知仁矣! 有人说刘备是虚情假意,但观三国演义,不管刘备是否是虚情假意,重要的是文章从开始到结束,刘备始终以仁义为本。没有人生下来就说他善良无比,你去观察缺乏教育的一两岁小孩子和动物的行为就知道了,善良是人后天的对人类存活而更有利的选择,生物学上就叫:“趋向有利刺激”,再结合孔老夫子的话:“观过斯知仁矣!”我们知道:人最重要的不是天生是好与坏,而是在于对正确东西的恪守和坚持,人是具有慎独意识的动物,不管刘备本性如何,从携民渡江,取西川念及宗室,始终坚持从仁义出发,至始至终,这样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人,不是一个仁义之人,相反,一个为了不虚伪,而毫不收敛自己言行的人就因为其坦荡就该赞扬

第三:君臣之义,主要表现在:鱼水关系上,即:刘备与诸葛亮:从三顾茅庐,(题外话:因为楼主问的是演义,所以正史中的一些分歧就不谈了。)孔明出山,刘备对诸葛的信任过度引起了关张的不满,当时诸葛亮也就一个隆中决策,没有实际的战功,当然你别以为,争宠只是男女之间,如果你在公司里就知道了,下属之间的争宠也是明显存在的,刘备成功调和了兄弟情义和君臣之义的冲突,最重点就是千百年来的永安托孤,那是君臣之义的最高境界,从三国演义是丝毫读不出刘备是试探诸葛的话,有人为了哗众取宠,显示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就像现在的炒作和八卦新闻一样,说##%%%$$$%&&&&,当然大胆质疑,无可厚非,而没有丝毫证据的胡扯我觉得毫无必要,即便是正史,陈寿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就你聪明比陈寿还清楚,如果刘备要杀诸葛,事后就没有被传出,陈寿丝毫不知,你就意质疑,再找个康熙皇帝的想法去套公式刘备,人各有各的想法,相同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就是相同的想法,人毕竟是环境的产物,是环境决定人,而不是人决定环境(我指的广义环境,不是侠义的人们看的见的环境),刘备的生活精力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于康熙,你凭什么去类比,易中天先生。

好了话多了,刘备的义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当然其他的也有,不是最主要的,自己多读读三国演义会有收获的

TAG标签:三国演义 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