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倖存者偏差理論

倖存者偏差理論

     倖存者偏差理論(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也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其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説話”等等。

“倖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很多人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是因為看到有些人“沒有好好上學卻仍然當老闆、賺大錢”,卻忽略了那些因為沒有好好上學而默默無聞,甚至失魂落魄的人很多人在看了經典的老電影后,會感歎電影創作“今不如昔”“一年比一年差”,卻忽略了那些淘汰在時光中的、不好看的老電影……

倖存者偏差的起源和案例:

關於倖存者偏差有一個較知名的“飛機防護”案例。

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利用其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關於《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概率》的相關建議。沃德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堅持認為:(1)統計的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3)而在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

     最後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

     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這個故事有兩個啟示:一是戰死或被俘的飛行員無法發表意見,所以彈痕數據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二是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的專業意見也不一定能提升決策的質量,因為這些飛行員大多是機翼中彈而機尾未中彈的倖存者。

俗語“死人不會説話”很好地解釋了這種偏差的重要成因。當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顯著的信息”,較少利用“不顯著的信息”甚至徹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結論與事實情況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再比如媒體調查“喝葡萄酒的人長壽”。一般是調查了那些長壽的老人,發現其中很多飲用葡萄酒。但還有更多經常飲用葡萄酒但不長壽的人已經死了,媒體根本不可能調查到他們。

避免倖存者偏差的對策是:

“倖存者偏差”往往會讓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幸福者偏差”呢這裏向大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建立“概率論”思維。“概率論”告訴大家,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一個事物的表現會趨於平均水平,即“均值迴歸”,根據這個理論,大家在做判斷的時候應該避免盯着某些“小概率事件”不放,而要從更宏觀、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

2. 避免陷入“簡單邏輯”。研究證明,因為大腦每天都要處理很多信息,所以其更喜歡按照簡單、省力的方式來運作,而“簡單邏輯”便是一個人在面對某件事情時,不假思索就能出現的思維方式。但必須明確的是,“簡單邏輯”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可以節約精力等,但有時候也可能會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妨多問自己一個為什麼,多和別人進行一次交流。

3. 學會拆分任務。“倖存者偏差”等邏輯謬誤之所以會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習慣於關注現存的、眼前的事物,即更相信“眼見為實”,而忽略某些隱藏信息和細節。對此,大家可以通過拆分任務的方式,讓自己對任務更加明確,比如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可以將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可以將大任務拆分成一個個具體的步驟。

TAG標籤:倖存者 偏差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