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文明祭掃的由來

文明祭掃的由來

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

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已經形成,並演變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説則稱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文明祭掃的由來

【篇二】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

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説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在祭掃時,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並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儀式。人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人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中國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

誰都清楚,祭奠的酒饌“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們卻相信親人、先祖能夠領受人們的情意與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

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人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

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

漢代魏時上墳之禮已經得到重視,但當時尚未成為正式禮儀。唐明皇在開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

寒食掃墓由此成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可見,清明出郊上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思時之敬”。到了宋代,大家都在清明日掃墓,京都人傾城出郊,四野如市。

TAG標籤:文明 祭掃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