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東周是分裂王朝還是統一王朝

東周是分裂王朝還是統一王朝

西周覆滅後,參與勤王的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即為周平王。周平王繼位時,關中地區依然有犬戎作亂,平王就把關中扔給了秦襄公。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秦襄公的護送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從平王東遷,到至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滅西周國,周赧王病死,秦奪九鼎,東周王朝滅亡,歷時515年。

東周又分為兩個時期,前半段被稱為春秋時代,歷時317年。後半段被稱為戰國時代,歷時233年。那麼東周為什麼被分為兩個階段呢

從時間上來説,東周作為分裂王朝,時間太久了

首先來説,東周王朝只是名義上的一個王朝,周王室的衰落讓他無法壓服各強大諸侯國。其結果就是強大的諸侯周王室幹不過,弱小的諸侯尋求庇護,他又保護不了,小國家自然要找有奶的娘了。

從鄭莊公開始,強大的諸侯國紛紛開始加入爭霸的行列,周王室的權威徹底掃地。所以從本質上來説,東周只能是一個分裂的王朝。

從後世王朝的角度來説,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中原王朝的壽命,就無法邁過300年的坎。你比我還衰,你比我還長久,這多尷尬啊!

而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其實是比較模糊的,而為什麼在晉國的三家滅智這個節點上,用心是比較險惡的。

真正意義上的戰國定義,應該是在魏文侯的“李悝變法”,從此之後,中原各國的社會形態和戰爭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才進入了真正戰國時代。

後世史家把春秋時期,定義到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智,經歷了317年時間。這個時間段,與大一統王朝歷時時間大致相當,比唐朝的289年,多了28年,戰國232年,也還可以接受。

另外戰國的結束時間是秦滅六國的公元前221年,而東周滅亡的時間是公元前256年。如果用東周命名的話,還得為這35年找個名字,太麻煩了,也與現實不符。

春秋和戰國,就是古代兩種治國思想的體現

春秋、戰國這兩個時代的命名,也不是隨便出現的。“春秋”據説是魯國史官根據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記錄下來,又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來記錄,簡要概括就把這部編年體史書命名為“春秋”。

後來孔子在魯國為官,就根據魯國史官的記錄,把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大事件,編纂成為儒家的經典《春秋》。

後世就根據這部史書,以“春秋”來命名這段歷史。很多人疑問,為什麼叫“春秋”而不是冬夏呢

這跟人類的活動規律有關係,農業社會中,一年最忙碌的季節就是春季和秋季,春耕秋收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所以叫“春秋”,更能體現社會的生產活動嘛!

如果説春秋是文化人的命名方式,那戰國就是草根的命名,因為春秋以後,戰國七雄連年征戰,人們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動不動就打仗了,所以當時的人們就稱呼各國為戰國。

《戰國策·燕策》中記載縱橫家蘇代説:“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的人們就是這樣稱呼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西漢劉向整理編輯《戰國策》一書記載這一時期的歷史,“戰國”就成為了這一時期的名稱。

其實近年來關於《戰國策》成書的時間爭論很激烈,出土的文物將《戰國策》成書的時間提前。

《戰國縱橫策》一書的出土,很有可能讓劉向成為最早的抄襲者,代表漢初“戰國”這一時代的命名就已經存在了。

兩部鉅著命名了兩個時代,但同樣代表的是兩種思想,如果説“戰國”的命名是人民的眾望所歸。那麼“春秋”的命名完全就是儒家學説的政治需求了。

春秋時代,雖然被孔老夫子稱為“禮崩樂壞”的時代,但是各國也基本遵照《周禮》來進行治國。

春秋可以説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時期,孔子參照周王朝的治國理念,整理了一套儒家的思想,《春秋》就是儒家的代表。

戰國是一個破而重立的時代,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次“百家爭鳴”的思想大碰撞時代。在各家學説中,法家脱穎而出,獲得了各國的認可,成為了最重要的治國思想,同時法家又順應時代提出“大一統”思想。奠定了我國未來的格局,“戰國”就是法家的時代。

這兩個時代就是未來兩千多年的寫照,“王霸雜之”是我國古代君主的治國理念,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開創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時代。

可以説,相比於春秋和戰國代表的思想高度,東周完全就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就跟它代表的周王室一樣,只是一個象徵物。

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擁有着不同的社會形態,必然要分開來研究命名

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號,開始了相互爭霸的局面,這是春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春秋時代,各國雖然為了爭霸的需求,都不同程度的進行了改革,但是其社會形態,都基本遵照周王朝的貴族分封制度。

用現在的話説,就是城邑聯合制度,各國的城邑貴族,聯合組成一個大的諸侯國。

這種社會形態在“三家分晉”以後被徹底打破,隨着魏文侯進行“李悝變法”後,提升了平民、奴隸的社會地位,打破貴族對土地的所有權,發展出現大量的地主階層,以郡縣制加強國君的集權。

魏國國力迅速提升,從晉國的二流世族,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國,給其他諸侯國上了深刻的一課,各國紛紛效仿。

到戰國中期,七雄紛紛完成變法,君主集權成為社會的主流。貴族權力被大幅度削弱,貴族基本無法威脅到國君的權力了。

戰國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就是“變革”,隨着各國先後完成變法,戰國七雄對自己的認識也出現了改變,“尊王攘夷”被扔進了垃圾桶。

公元前334年,魏國霸業衰退,為了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舉行會盟。

魏惠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從此以後,秦國、韓國、燕國、趙國的國君先後稱王。

這樣的話,周王室是王,各諸侯國也成了王,要説誰的王值錢,恐怕就是周王室的最不值錢了,時代不同了,讓大家再像臣子一樣侍奉周王室已經成為妄想了。

所以説,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整個社會的形態是有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的。用兩個不同的名稱來稱呼,才能更好的分辨和研究,這可能就是歷代史學家都認同的原因吧!

TAG標籤:王朝 分裂 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