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四大戲劇劇種是什麼

四大戲劇劇種是什麼

京劇: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享譽最高,影響最大

越劇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約有六七十年曆史。

崑劇:最初流行於浙江崑山一帶。表演時注重動作優美,舞蹈性強。

黃梅戲:來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後來主要流行於安徽安慶一帶,富有民歌風味。

1、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為中國戲曲劇種之首。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唸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敍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威猛的男人,別稱“大花臉”)、醜(男、女人皆有,別稱“小花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2、評劇是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曾經被稱為第二大劇種,鼎盛時期除個別省份外幾 乎都有評劇院團(京津冀東三省河南廣西新疆青海內蒙雲南貴州重慶武漢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安徽等)。

評劇俗稱蹦蹦戲、平腔梆子,落子戲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稱今名 。1910年前後形成於唐山。評劇在民間説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原來形式單調,經成兆才等藝人改革,將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由演員扮演劇中人

以蹦蹦音樂為基礎,吸收冀東民間音樂素材,創造出行當使用的唱腔採用全套的河北梆子樂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戲。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

3、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其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

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佈,有“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之稱。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

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

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説:是在當地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後與傳入河南的崑曲和秦腔等劇種相結合而成,二説:由北曲絃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三説: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絃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4、越劇又稱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發展於上海,演員初由男班演出,後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説唱形式“落地唱書”(主要是馬塘村為主,可以説是越劇的起源了,越劇起源應該是在馬塘了,因而越劇應該有近150年的歷史了),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

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四大戲劇劇種是京劇、黃梅戲、越劇、豫劇。

京劇,有“國劇”之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

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國劇”之稱。

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

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

黃梅戲,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一帶。

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

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

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曲調悠揚委婉,優美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深受各地人民羣眾喜愛。

越劇,公認為中國第二大地方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

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

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

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

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廣州話,使廣東人更容易明白。

粵劇名列於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TAG標籤:四大 劇種 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