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不為最先不恥最後的成語故事

不為最先不恥最後的成語故事

意思是不想要做最好的,也不以最差為恥辱。

出自:現代魯迅的《最先與最後》

原文:

《韓非子》説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隻適用於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人的處世金箴了。

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於“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説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既然不敢徑取,就只好用陰謀和手段。

以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後”,所以雖是一大堆羣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如果偶有幾個不肯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對於“鍥而不捨”的人們也一樣。

“不為最先,不恥最後”最早源自於《韓非子·喻老》和《淮南子·詮言訓》,後來在魯迅的《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中又再次被詮釋了一番。

這則典故主要講的是晉國有個很有名的駕馭能手叫王子期。有一次卿大夫趙襄子(真國國羣的先人)向他學習駕車的技術,但學習沒多久,就自以為很了不起了,便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

最先明確提出“不為最先,不恥最後”的還是魯迅先生,不過他當時以國民劣根性的標籤給以定義的。在魯迅看來,“不為最先”是中國國民劣根性的一種表現,認為“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

“不恥最後”則是一種希望,特別是他每每觀看運動會後的那種感觸:“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TAG標籤:成語故事 不恥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