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鄭州十大歷史故事有哪些

鄭州十大歷史故事有哪些

五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袁紹成為雄居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他自恃地廣人眾,兵多糧足,於建安四年,親率步兵10萬,騎兵2萬,南下攻打許都。曹操被迫以兩萬的劣勢兵力在鄭州中牟的官渡與之相拒,最終曹操以少勝多。“官渡之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先民們在鄭州這塊土地上爭戰殺伐,悲壯慘烈, 已經融匯進歷史的長河中,疊藏在文典史籍裏,也化作了口口相傳的故事在民間演繹。

官渡之戰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少眭多,以弱勝強的三大著名戰例機(宮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之一。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袁紹擊敗了孔融公孫瓚等人,逐漸擁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雄居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他自恃地廣人眾,兵多糧足,意欲統一全國。遂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親率步兵十萬,騎兵兩萬南下,欲攻許昌。曹操兵少糧缺,被迫以兩萬兵力的絕對劣勢在中牟官渡與之相拒。

面對實力對比十分懸殊的不利局面,曹操審時度勢,充分吸納部下的正確意見,利用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等有利因素,採取機動靈活的戰術,於次年(公元200年)和袁軍展開激戰。曹軍聲東擊西,救白馬之圍,設伏南坡,誅顏良、斬文丑,夜襲鳥巢,兩次偷襲袁軍後方,截其糧車,焚其糧。

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勢全線出擊,一舉殲滅了袁軍主力。袁紹僅率八百餘騎逃回河北。此役曹操大獲全勝,為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一千多年的滄桑變化,官渡古戰場的許多遺蹟已被湮沒,但至今仍有曹公壘、草場、漢井等留存。

六 潘岳軼事

“潘岳軼事”講述的就是這位鄭州美男子的軼聞趣事。“貌似潘安、才如子建”的潘安的故里在今鄭州中牟縣。

潘岳也叫潘安,字安仁,西晉人。民間喜歡稱之為潘安而不是“安仁”,這裏頭有地方風俗的原因。中原人起名有不少單名名末尾用一個“安”字或一個“順”宇,唸的時候一定唸作“安兒”、“順兒”,舌尖往裏一翹,加個兒話音,就顯得格外的親切,任你多高的身份,被這麼一叫,立刻成為大家的寶貝。

潘安是個在西晉文學史上有名的人,與《文賦》作者陸機齊名,史稱“潘陸”。樑鍾嶸《詩品》將潘岳作品列為上品,並有“潘才如江”的讚語。潘岳此人可稱“才貌雙全”,而民間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貌。“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才華出眾者可舉出不同的例子,可開出一個長長的名單,而天下第一美男子則非潘安莫屬,如此輿論一律,足見我們這位鄭州老鄉的美名多麼深入人心。鄭州本來是盛產美女的,《詩經•鄭風》有詩句雲:“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這裏的姑娘像彩雲那樣綿連不絕,美麗多姿。這2500年前的鄭州民歌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已經讓我們興奮不已,當我們又認識到潘安的價值時更是太長志氣大長威風:鄭州的小夥兒更漂亮!這是我們旅遊界可以借題發揮大肆炒作的一個好題目、好素材。地方旅遊部門的基本任務可以簡單表述為兩句話:一是當好警察,維護好旅遊市場秩序一是當好導演,不斷策劃編導新的劇目,塑造地區整體形象,營造城市浪漫氛圍,增強旅遊吸引力,我們這些有導演職責的天下第一美男子的鄉親們如果不拿潘安做文章,把鄭州搞得很浪漫很妙曼,卻造成這一貴重資源的浪費流失,豈不被人數落?誰當鄭州市旅遊局局長不“啟用”潘安,那他一定會被人譏笑為傻瓜蛋兒!

潘安到底多美?《晉書》沒有詳細的描寫,但有比詳細描寫更高明的表現方法:“嶽美姿儀……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載以歸。”這就是“擲果盈車”的故事,不堆砌辭藻,不亂戴桂冠,卻十分到位地凸現了這位“大眾情人”的民間地位、容貌標準和受歡迎的程度。潘安貌美,卻不利用這個個人優勢胡來,用情專一,與夫人楊氏感情很好,楊氏去世,潘安悲痛欲絕,做悼亡詩文,不經意之間成為名制,這些故事,對他當時在婦女界樹立美好的形象得到一致認同一定起到了關鍵作用。也許以廟堂的觀點和話語很難對潘安這個歷史人物有什麼不得了的評價,但是從江湖、從街巷、從民間的觀點來看,潘安是一個應當認真回哞端詳重新描摹圖繪的形象。

七 達摩面壁

“達摩面壁”講述了禪宗始祖達摩,雲遊四海,擇嵩山而創立禪宗,足以説明鄭州的魅力。達摩面壁十年,時間物化了影像,清晰地留在石壁上,那是身影,也是心影。至今達摩面壁的石洞仍在。

嵩山五乳峯中峯的上部,離峯頂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約3米,深約有,米。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濃廕庇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達摩來到這裏,就把這個天然石洞作為他修性坐禪的地方。相傳:達摩在這個石洞裏,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説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壁,雙眼閉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入定後,洞內靜若無人,飛烏竟要在達摩的肩膀上築起巢穴來。什麼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禪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惡念、邪念、難念,外界的一切,對他都沒有於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後,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鍊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後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生活內容是:‘‘上班坐禪,睏倦打拳,飢餓吃飯”。就這樣,入定,開定,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面壁了l0年(或9年),後來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達摩在石洞裏面壁l0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坐禪對面的那塊石頭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態的形象,衣褶皺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為“達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遺址猶存。達摩面壁lo年的事蹟,為歷代人民所敬佩。寺僧們將影石開鑿下來,放在寺內,瞻禮供養。明萬曆年間,人們在面壁洞外邊建立了一座雙柱單孔的石碑坊,前額刻‘‘默玄處”,後額刻“東來肇跡”。

清顧嗣立《面壁石》詩云:

一石獨亭亭,中藏初祖形。千年神氣在,何用著丹青。清道光年間,元吉在少林寺看罷達摩面壁影石以後,深有所感,隨揮筆寫了一首《面壁石贊》:

少林一塊石,都道是個人。 分明是個人,分明是個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孫面壁九年經,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靈石肖全形。 少林萬古統宗門。

八 十三棍僧救唐王

在民間,還流傳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嵩嶽少林寺碑”有專門記載電影《少林寺》名揚海外, 中國功夫走向世界,都得益於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各霸一方,戰亂連年不休。王世充霸佔洛陽後,自立皇位,定國號為“鄭”,封其侄兒王{二則為領兵大元帥。這叔侄二人終日東殺西戰,民不聊生。那時候,洛陽城郊十五里的柏谷莊,有少林寺幹畝田地,住着十三個有武藝的和尚,專管種田護園。一日,飼養牲口的和尚智守,聽見有人在穀草垛後嘀嘀咕咕説,原來他們是青泥沱人,聽説唐王那裏年景好,在闖潼關逃荒要飯時,拾到上書“秦王之印”玉印一個。丟印的是一個被抓的郎中。智守

聽完以後,把這夫婦帶進莊院,讓他倆把經過又説了—•遍。寺主僧志操,留下玉印,打發逃荒夫婦走後,十三武僧議論起來。説郎中可能是李世民。都説唐壬李淵父子辦事順天理和人情,關內五穀豐登,軍隊秋毫無犯。王世充自稱皇帝,禍國殃民,實屬蟊賊,要設法搭救那個郎中才是。最後上座僧善護決定,搭救李世民立即奔洛陽,十三人扮成挑柴漢子,混 在人羣裏。

來到“禁地”洛陽監獄那裏,在距監獄門口不遠的地方,正好碰上一個巡邏禁卒走來。普勝來個猛虎跳澗勢,飛上去卡住了禁卒的喉嚨,像提小雞一樣,毫無聲息的將那個禁卒提到僻靜之處,曇宗得到鑰匙,又將那總管捆了手腳,嘴裏填上東西,推到牆角暗處,曇宗開了監門,背起李世民跑出內監,智守、普勝緊緊跟上,三人一起離開了“禁地”。他們當即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於脆兵分兩路,一路護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陽橋頭相等一路人去捉賊子王仁則。在善擴帶領下,曇宗、明嵩、善護等五人,穿過伊洛街口, 見星光下三四個鄭兵在一座高樓前遊蕩,便抓住其中一個讓他領到王仁則院前,又想辦法打開了房門。屋內的王/二則正*淫—女子,忽見有人進屋,劈頭就是一劍,曇宗來個金沙飛掌,撥過來劍,閃進屋中,兩人就在屋內相鬥起來。幾個回合。曇宗伸手抓起一泡菜缸上的石磨照着王仁則砸去,只聽“啊呀”一聲,王{二則倒在地上。曇宗一腳踏在王仁則身上,讓姑娘開門、點燈。明嵩進到屋裏.用繩子將王仁則—綁,曇宗像扛糧食袋子似的,往肩頭一放,五個僧人一同趕往洛陽橋。再説志操他們,在官馬棚牽了十四匹戰馬,把李世民扶上馬,破門來到洛陽橋頭等候。曇宗扛着王仁則來到橋頭,翻身上馬,用胳膊夾着王仁則,十四匹戰馬直向西而去。不遠遇見了李世民的唐營兵將,十三個少林和尚,把俘虜到的鄭將王仁則和那塊玉印,一併交給了李世民,便得勝回柏谷莊去了。唐王李世民當了大唐皇帝之後,便封曇宗為大將軍,其他十二個和尚因不願做官,各自雲遊四方去了。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九 武則天封嵩山

近幾年的影視製作,演義則天女皇的故事成了一種時髦。古代帝王登山朝拜大多數去的是泰山,惟獨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武則天封嵩山”的故事,記述了她和嵩山的難解之緣。她年近八旬時,又登嵩山,在那裏向上蒼投下除罪金簡一通,祈求神靈寬恕自己的過錯,流露出一位傑出而複雜的女人的內心恐懼。這通金簡現在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中國的歷代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等多達七十二個帝王。登山封禪去的都是泰山。惟獨唐代女皇武則天獨樹一 幟,登山封禪不封泰山而封嵩山。

女皇武則天曾10次登嵩山。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5年)武則天登嵩山,改嵩山為神嶽,封其為天中王,配有天靈妃。武后天冊萬歲元年(公元695年),她在嵩山峻極峯建築登封壇,次年,又登嵩山峻極峯,加封中嶽封天中王為天中皇帝,天靈妃為天中皇后並在峻極峯的東南邊立碑一通。碑文的內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名日“大周井中述志碑”,並在縣城以西萬羊崗建築祭壇,舉行祭祀少室典禮,同年又在嵩陽書院前建築壇,封中嶽後在這裏接受羣臣的朝賀。一番慶典之後又到陽城遊樂攬勝。為了紀念封中嶽這一盛大典禮,當年,武則天令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當年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元年”,後又改為“萬歲通天元年”。到了公元700年.武則天再次攜羣臣在嵩山峻極峯投金簡一通,內容為:“上言大周國主武望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名塑罪名。”之後,又攜文武百官到石淙河歡宴。現石淙河已是旅遊勝地。1982年5月,登封一採藥農民撿到武則天當年投下的金簡,這為研究武則天封嵩山提供了“黃金佐證”。金簡現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十 郭守敬測天

元代的大科學家郭守敬,在三年裏研製出13種天文儀器。“郭守敬測天”講述的是郭守敬在鄭州登封告成築觀星台測天象的故事。他製作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比羅馬教皇格里高利頒佈的“格里高利曆”早三百年。郭守敬計算出的迴歸年是365.2425,合今天是365天5時49分12秒。與今天人類所知地球繞太陽運轉一週的實際時間只差26秒。

元朝的郭守敬(1231年一一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自幼“巧思絕人”,一生之中勇於實踐和革新,在水利學、天文學和數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兼任知太史院事(官名)的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奏本,建議修訂曆法,他還説道:“修訂曆法的根本方法,在於做廣泛的天文氣象測驗。”

元世祖令他和王恂等主持曆法改革工作。郭守敬認為“歷之本在於測驗”,為此,他用3年時間製作出十餘件天文儀器,並向監候官們説明天文觀測的目的、方法和要求,並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7個天象觀測站,為編制新的歷法而蒐集着各種天文氣象資料。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郭守敬招募匠工,按照他的建台設計方案,率眾在“周公測景台”旁,動工建造自己的“觀星台”。工匠們夜以繼日,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建成了。與此同時,郭守敬還嘔心瀝血地研製和革新天文儀器。先後製造了簡儀、仰儀、候極儀、高表、懸正儀等觀測天象的儀器,除了自己應用外,並推廣到全國各站去。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郭守敬的《授時歷》頒行天下,各地司農官積極推廣,農民羣眾使用後拍手叫好。據《元史•天文志》上説,“從此,八十年間,司天文官遵而用之”,沒有發生過差錯。《授時歷》竟準確到這種程度,實在令人敬佩!他們計算的以365.2425日為一年,合今天是365日5時49分12秒,經現代天文學家鑑定,它和地球繞太陽一週的實際時間只差26秒。《授時歷》與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陽曆(即格里高利曆)完全一致,但“格歷”比它卻晚了300年。

TAG標籤:鄭州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