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北京的天橋爲什麼叫天橋

北京的天橋爲什麼叫天橋

天橋,準確的說應當有兩個含義:一是橋的本身,一是因橋而得名的地方。據清《光緒順天府志》記載:"永定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井三。有橋曰天橋。 "這座橋是供天子到天壇、先農壇祭祀時使用的,故稱之爲天橋。據記載,大約在元代建的天橋,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杆。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

後經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爲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歷史上天橋一帶是一個有自身特色的區域,但不是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劃範圍。

天橋的“橋”因天子得名

據崔金生《“天橋”的橋》文中說:“因爲石橋位於前門與永定門之間,是明、清兩朝的皇帝去天壇祭天途經的御道。御道上的這座橋,供皇上使用,皇帝又稱天子,因此人們稱作天橋,也俗稱龍鼻子,因稱前門爲龍頭,橋兩邊的河溝爲龍鬚溝。

據史料記載,天橋地區在元、明及清前期是一片水域沼澤地帶,不僅妨礙了庶民的南北通行,而且阻隔了封建帝王赴南郊祭天之壇的道路,故此修建一座石橋,爲天子祭天必過之橋,故名之曰“天橋”。

  

天橋的準確位置,在今天的天壇路西口、天橋南大街北口、前門大街南口的四條交通要道的匯合處。

據資料記載,橋長約8米,寬約5米,石橋有三樑四欄,漢白玉雕成,橋孔券洞上中心部位各雕有螭頭(古代傳說中沒有角的龍)以鎮水。

橋面用石板鋪就,石橋兩邊各搭一木板平橋,中間的石橋只有皇帝可以走,其他人走木橋。 中間的石橋平時用木欄封擋着,不許閒雜人等靠近。

那麼,天橋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中說:“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陽門至永定門的馬路,將這條路上原來鋪的石條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馬路,天橋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橋。

1929年,因有軌電車行駛不便,就將天橋的橋身修平,但兩旁仍有石欄杆。 1934年展寬正陽門至永定門的馬路,就將天橋兩旁的石欄杆全部拆除,天橋的橋址不復存在。”

天橋的三代“八大怪”

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市場和商業羣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

出現繁華與熱鬧的原因之一便是歷代身懷絕技的各行業的民間藝人在天橋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 據有人統計,僅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在天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

 

天橋“八大怪”產生於天橋。他們相貌奇特,言行怪異,身懷絕技,深爲廣大羣衆喜愛。

第一代“八大怪”,大約出現於清代咸豐、同治、光緒三朝。 他們是: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

 

二代“八大怪”,主要是指在辛亥革命以後出現在老天橋民間藝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異者。他們是:讓蛤蟆教書的老頭兒、表演滑稽二簧的老雲裏飛、裝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辮、三指斷石的傻王、耍金鐘的、數來寶的曹麻子、耍狗熊頂碗的程傻子。

  

第三代“八大怪”活躍在距今半個多世紀前後,這時正是天橋最繁華熱鬧,也是最爲動盪不安的歷史時期。在這段時期裏,天橋涌現出來的著名民間藝人可謂燦若星河。第三代天橋“八大怪”爲:雲裏飛、大金牙、大兵黃、焦德海、沈三、賽活驢、柺子頂磚、蹭油的。

原天橋位於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鬚溝。此橋是皇上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橋,意爲通天之橋,故稱“天橋”。

原來的天橋是有橋的,明朝在此建有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皇帝又稱爲天子,天子所走之橋,故叫天橋。這就是天橋一名的由來。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封起來,除了皇上老兒其他人等不許透過,一般官民只能走兩側的木橋。

橋下原有的河道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龍鬚溝。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陽門至永定門的馬路,將這條路上原來鋪的石條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馬路,天橋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橋。

1929年,因有軌電車行駛不便,就將天橋的橋身修平,但兩旁仍有石欄杆。

1934年展寬正陽門至永定門的馬路,就將天橋兩旁的石欄杆全部拆除,天橋的橋址不復存在。”

TAG標籤:北京 天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