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孟子敢問夫子惡乎賞析

孟子敢問夫子惡乎賞析

公孫丑的又一設問引出了孟子關於個人修養的重要看法。面對居齊國卿相之位、進而實現王道統一天下的美好前景,孟子卻能做到“不動心”,實在是難能可貴。

北宋范仲淹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之警語,可謂對孟夫子此種境界的進一步闡發。我們自然相信孟夫子不作誑語,則“不動心”必有其道,所幸,公孫丑的追問幫我們揭開了答案,即孟子注重的“養氣”一途。

具體而言,就是傳誦後世的孟夫子自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用來做什麼的?本身又是怎麼回事呢? 孔子講“四十不惑”,孟子講“四十不動心”,爲了要達成這樣的精神底氣,就需要“養吾浩然之氣”。孟子說“浩然之氣”是“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爲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公孫丑上》)。

應該說,這是一種自信力,對自己行爲負責的自信力,也可以說是種“理直氣壯”,所以它是“其爲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同時,“浩然之氣”需要持續的自信力、正氣來鞏固和發展它,將之融和在人格裏,從而成爲自己的精神力量。擁有了“浩然之氣”的人,自然而然地不易爲環境、他人所左右,而有了自己的原則,在紛亂的情況下也能看見自己的方向,這就是“不動心”的真義所在。

“浩然之氣”是孟子對個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雖然有學者認爲其有神祕主義之嫌,但是它對約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堅毅的人格精神功莫大焉。

正是對“浩然之氣”的不懈追求,使一代代中國人踐履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滕文公下》)的信條,畢生追求做一個真正的人。

此外,孟子形象的譬喻也使得“養氣”之道更爲明確,猶如揠苗助長無益於事一般,修養一事亦靠長時期的不懈積累,不可蹴成。

TAG標籤:孟子 夫子 惡乎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