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東南文化遺產梳理

東南文化遺產梳理

1、武夷山

武夷山文化與自然遺產地處福建武夷山市的西南部,包括中西部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部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保護區以及古漢城遺址保護區爲核心區域,中部的九曲溪生態保護區則爲次核心區域。

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點主要有:架壑船棺、閩越王城、武夷精舍、興賢書院等。

武夷山懸棺葬分佈武夷山風景區內九曲溪沿岸,武夷山古代船棺分佈在18處,現存船棺19具。

閩越王城位於風景區南約20公里處,依山傍水、儲存完整、規模宏大,是現今我國長江以南儲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被譽爲“中國江南第一古城”。在48萬平方米的王城內外,發現了閩越族人民的居住遺址、陶窯羣、墓葬手工業作坊區、祭祀建築等遺蹟,以及印泥文字、堅利的鐵兵器和生產工具、精美的青銅器、玉器、陶器以及其他衆多令人驚歎的遺存。

武夷精舍位於五曲溪北隱屏峯西南麓,佔地數畝,是當時武夷山的一大建築,世稱“武夷之巨觀”。武夷精舍落成後,朱熹在此著述講學長達十年之久,來此就讀的四方學者衆多,朱熹在此完成了《四書章句集註》等一批理學著作。

興賢書院位於武夷山市五夫鎮興賢古街上,興建於南宋孝宗(1163—1189年),據傳是朱熹爲了紀念其師胡憲而建的。興賢,意爲興賢育秀,書院門牌樓高聳,上嵌豎匾,匾文爲朱熹手跡“興賢書院”四個遒勁的大字。朱熹曾在此著述授徒、傳播理學,興賢書院也就成爲朱熹重要的學術活動場所。

2、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是中國東南山區土樓中最出色的代表和最值得保護的典範。這些土樓建造於13——20世紀,坐落於肥沃的深山峽谷之中,是一個社區族羣長久以來共同生活和抵禦侵害的居住傳統的獨特見證,代表了7個多世紀以來夯土建築技藝的出現、創新、發展和傑出的藝術水平。福建土樓內部精細劃分爲不同的功能,其中一些具有精美的外部裝飾,滿足了社區人羣在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需求,並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反映了在面臨潛在威脅的環境下,處於偏遠地區的複雜社會組織的一種發展模式。土樓建築和它們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顯示了風水觀念,以及建築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理念。

福建土樓數量衆多,其總量大約3000座上下。入選世界遺產的土樓由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羣四樓”組成,即:永定的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羣及衍香樓南靖的田螺坑、河坑土樓羣及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的大地土樓羣,共計46座土樓。

初溪土樓羣位於永定下洋初溪村,由集慶、餘慶、華慶、庚慶、錫慶、福慶、共慶、藩慶、善慶共計10座土樓組成。

洪坑土樓羣位於永定湖坑鎮湖坑村,由光裕、福興、奎聚、福裕、如升、振成、慶成共7座土樓組成。

高北土樓羣位於永定高頭鄉高北村,由承啓、五雲、世澤和僑福4座土樓組成。

衍香樓位於永定湖坑鎮新南村,1842年開始修建,單重圓形土樓,振福樓位於永定湖坑鎮西村,始建於1913年,雙重圓形土樓。

田螺坑土樓羣位於南靖書洋鎮上阪村田螺村,由方形的步雲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文昌樓共5 座組成,其中步雲樓位於中部,其餘4座土樓發分佈於四周。這5座土樓依山勢起伏,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居高俯瞰,4座圓樓拱衛中間的方樓,形成極其獨特的人文景觀,觀之令人震撼。

河坑土樓羣位於南靖縣書洋鎮曲江村河坑村,由朝水、永盛、繩慶、永榮、南薰、陽照、永貴、裕昌、東昇、曉春、永慶、裕興共計13座土樓組成,是入選世遺土樓最多的土樓羣。

懷遠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坎下村,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元年,單重圓形土樓。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建於清雍正十年,單重長方形土樓。

大地土樓羣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由二宜樓、南陽樓和東陽樓組成。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五年,雙重圓形土樓,是世遺土樓中爲數不多的單元式土樓。

3、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鼓浪嶼”位於廈門市思明區,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8平方公里的小島。“鼓浪嶼”開拓於宋末元初,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曆史中,隨着廈門作爲福建地區早期開放的重要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受到來自中國閩南地區、西方國家和亞洲國家等多元文化的共同影響。外來多元文化的碰撞、共存和融合,以及華人文化具有的巨大創造力和積極作用是“鼓浪嶼”獨特的文化特徵。“鼓浪嶼”完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傳統社會融入現代公共設施向新社會形態轉變的歷史變革。“鼓浪嶼”是在多元文化共同影響下發展、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區的獨特範例。島上公共租界時期的國際化公共社區整體空間結構和環境要素以及歷史建築都被相對完整保護下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近1000點。

除上述三處世界文化遺產,東南歷史文化遺產還有海上絲綢之路、三坊七巷、閩浙木拱廓橋、閩南紅磚建築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TAG標籤:梳理 東南 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