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關於吃麪的典故

關於吃麪的典故

今天回到家,煮了點面吃,一邊吃麪一邊哭,淚水滴落在碗裏,沒有開燈,於是“關燈吃麪”從那以後就流傳下來,主要用於形容股民市值爆虧的無奈心態。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筯玉簪橫。出自宋代黃庭堅《過土山寨》

譯文:麪條一杯像銀線一樣散亂分佈在碗了,蔞蒿幾片像玉簪橫放在面上。

2、甚欲去爲湯餅客,惟愁錯寫弄麞書。出自宋代蘇軾《賀陳述古弟章生子》

釋義:本想去爲客人端上湯餅,但卻發愁寫錯了“弄麞”的這個“麞”字。

3、一杯齏餺飥,手自芼油蔥。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出自宋代陸游《朝飢食齏面甚美戲作》

釋義:加一杯姜齏蒜末,親手做成了蔥油食品,天上供奉的酥酡,不知有什麼不相同。

4、湯餅賜都尉,寒冰頒上才。唐代劉禹錫 《翠微寺有感 》

釋義:湯餅賜給都尉,寒冷的冰纔出來。

5、我欲去爲湯餅客,買羊沽酒約何時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元好問《楊煥然生子四首之二》

釋義:我想去做吃麪的客人,買羊稱酒約什麼時間

擴展資料:

中華麪條除了南北文化各異,其實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義或有其背後獨特故事。

傳統中華麪條——長壽麪。中國人每逢生辰設於宴會最後必吃食品,因麪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古時吃長壽麪象徵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麪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

吃長壽麪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有傳黃帝於冬至當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後的每一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麪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麪又稱“冬至面”。其實有關“長壽麪”的意義衆說紛紜,以上僅屬其中。

壽辰時吃的面線亦會稱爲“壽麪”。面線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種叫法:結婚時送予女方的會叫“喜面”孕婦於產期吃的稱“福面”以面線相贈親友的則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屬健康食品的,面線會被稱爲“健康面”。

麪條歷史久遠,古時又叫湯餅、煮餅、水瘦餅、水引、湯麪,在東漢年間已有記載。如劉熙《釋名釋飲食》說:“餅,並也……蒸餅、湯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但當時的“湯餅”並不是“餅”,實際是一種“片兒湯”,製作時將面擀成片狀,一手託面片“團”,一手往湯鍋裏撕片。現在北方有的地方把這種麪條稱作“揪面片”。

到了北魏時期,人們不再用手託面片“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將麪糰拼薄後再切成細條,這就是最早的麪條。麪食的大量出現和推廣則在唐代。由於當時經濟繁榮,擴大了小麥的種植面積,而且對小麥制粉技術進行了革新,先用人力或畜力推動石臼加工麪粉,後用水車轉動碾磨,從而降低了麪粉的價格,便一般人也有條件食用麪食,促進了麪食的發展。

宋代,“麪條”一詞纔開始正式通用,各種麪條隨之問世,如雞絲麪、三鮮面、鱔魚麪、羊肉面等,並普及整個中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食店”條目有“面”字的麪食類,有生軟面、桐皮面、插肉面等。此後,南宋出現“拉麪“,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儲存的掛麪,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爲麪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麪條由此遍及全國。

麪食到了清朝已經發展成熟,此時出現了五香面、八珍面以及耐儲存的伊府麪(方便麪的前身)。更爲重要的是,各個地區也形成了獨特風味的麪條,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麪、兩廣伊府麪、北方炸醬麪、山西刀削麪及武漢熱乾麪。晚清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更令中國的麪條文化大放異彩。

TAG標籤:吃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