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當前位置 /首頁/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竹蜻蜓什麼時候發明的

竹蜻蜓什麼時候發明的

1、來歷

公元前500中國人制成了竹蜻蜓,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孩子手中的玩具。

在18世紀傳到歐洲,啓發了人們的思路,被譽爲“航空之父”的英國人喬治·凱利一輩子都對竹蜻蜓着迷。他的第一項航空研究就是在1796年仿製和改造了“竹蜻蜓”,並由此悟出螺旋槳的一些工作原理。他的研究推動了飛機研製的進程。併爲西方的設計師帶來了研製直升機的靈感。

2、簡介

竹蜻蜓是一種漢族民間傳統的兒童玩具,流傳甚廣。玩時,雙手一搓,然後手一鬆,竹蜻蜓就會飛上天空。旋轉一會兒後,纔會落下來。它是中國古代一個很精妙的小發明,這種簡單而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傳教士驚歎不已,將其稱爲“中國螺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人根據“竹蜻蜓”的形狀和原理髮明瞭直升機的螺旋槳。

3、原理

竹蜻蜓的葉片和水平旋轉面之間有一個傾角(這個傾斜角度是可以調整的)。

當旋翼旋轉時,旋轉的葉片將空氣向下推,形成一股強風,而空氣也給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這股升力隨著葉片的傾斜角而改變,傾角大升力就大,傾角小升力也小。當升力大於竹蜻蜓自身的重力時,竹蜻蜓便可向上飛起。

竹蜻蜓的葉片和旋轉面也保持一個傾角,所以當我們用手旋轉竹蜻蜓時,它會得到空氣的反作用推力而向上飛出。

翼面的阻力面積愈大作用力愈大,因而反作用力也愈大(浮力也愈大),竹蜻蜓就飛得愈高。但是我們也發現阻力面積愈大,所需的旋轉力愈大,因此在實際竹蜻蜓的操作中並不實用,可能需要在力與角度面積中找出一個平衡點使得竹蜻蜓省力好操作又飛得高。

在重量(轉動慣量),角度(上升速度),面積(上升力)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TAG標籤:蜻蜓 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