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仇家窑的来历

仇家窑的来历

仇家窑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中段,座落于崇山峻岭深处,距井陉县城25公里,属小作镇管辖。

仇家窑村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由宋氏因避战乱从外地迁此立庄。初取村名“宋家庄”,居住时间不详,后因交通闭塞,水源匮乏,生产生活极其不便,被迫迁出。后有仇氏迁入,在大楸树旁掏土窑洞定居。开始了开荒地生活,从一户到几户,为了便于跟外界联系,所以开始为村起名。因土窑洞旁的大楸树枝繁叶茂,长势壮观,已有上百年历史,借树势寓生活蒸蒸日上、子孙兴旺故取名为“楸家窑”。

此后一段时间仇氏家族人丁兴旺,家业日趋壮大,出于方便书写和表现开村之户之意,改“楸”为“仇”,即取名仇家窑,延用至今。明末,生产力得到发展,仇氏家族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但当时不便的交通和闭塞的信息成为仇氏家族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仇氏家族为获更好发展,迁出本村。而后崔氏、高氏、闫氏、常氏、李氏五姓先人先后从外迁至,距今600余年,繁衍不绝。

仇家窑村现有165户,在册人口596人,耕地417亩,近年来退耕还林134亩,办规模养殖厂4个。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自然植被覆盖率达95%,七沟八岭两面坡,梅南公路穿村过,绵右渠水环村绕,京昆高速村前过,交通极其便利,养殖业发展迅速。

仇家窑村属太行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是钙镁冶炼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

村北紧靠楸木梁炮楼和西沟炮楼遗址两处,村南有白道梁炮楼遗址一处,边墙(日侵华是封锁线)1000多米。三处炮台均建于日军侵华时期,当时日军强迫上下邻村老百姓担水、抬石日夜劳作,不少百姓被累死或打死。在此期间仇家窑村有两烈士在对敌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条边墙开始修筑于晋奉大战时期,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期间也进行了补修。以上遗址是日军侵华的铁证,也见证了仇家窑儿女在抗日战争中不屈的抗战精神。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大力推动下,将其做为村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对抗日烈士光荣事迹进行了深入发掘,从而提醒每个村民牢记历史,不忘先烈,珍惜幸福生活。

仇家窑村风景优美,村南是与矿区清凉山风景区相毗邻的轿顶山风景区。山峰中部有一天然溶洞,洞高2米,洞内宽窄不等。曾有人游洞探密,走了七昼夜,也没有到其底,故称无底洞。山峰底部有一个长95米,高50米,深15米的天然坎,俗称黄龛。自古放牛羊的在伏天雨水多时常在此避暑避雨。晋奉军作战时,奉军曾在此龛埋伏,隐藏一个团的兵员,将晋军打退。山峰西边有一石人,手托石笔、石砚,俗称诗人。山峰东侧还有一个石龛,背风向阳,每年春夏燕子飞来,因气温低,先在此龛居住多日,再飞往各地,俗称燕窝龛。山峰下部还有一溶洞。雨季,从洞内流出泉水,多日不绝,水停天晴。因出水时有吼声,似虎啸,俗称老虎水洞。村南山松林茂,植被好,属自然风景区。这里没有都市的喧闹,没有世俗的纷争,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有红叶,冬看雪松,是旅游的好去处。

仇家窑村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村中尚存1000余树龄的楸树一棵,明清古井2口,古土窑4眼,石券窑30余眼,典型的北方石头四合院2处。古庙7座,古寺遗址1处。明清至民国石碑几十通,斑驳的字迹,承载历史的沧桑,记录着仇家窑村的人文历史。

仇家窑是典型的北方山村,有着富有北方特色节日民谷习惯。忙腊月,闹正月,二月三月去赶庙。就拿春节来说,进入腊月就已经开始忙年了,初八的腊八粥是必不能少的,腊月二十三的糖瓜也是一定要有的。俗话说: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舍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小年晚上喝黄酒。大年初一大拜年,孩童忙挣压岁钱,媳妇初二要回门……

一年中最大的盛会就闹元宵——自古仇家窑村就有过会的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红灯高挂,村内彩旗满街,好客的仇家窑人,家家准备丰盛的饭菜,款待每一位客人,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都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届时会有精彩纷呈的文艺会演,本村的文武会(花脸社火、晋剧、秧歌、霸王鞭、扇子舞等十几个节目)出现在开场和压轴,来自四乡八村的各种节目也来助兴。

本村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体现在每一个村民的身上。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栋梁是每位家长的期望。解放前本村只有4名完小生,解放后至今已有县处级以上干部1名,科级干部4名,科员3名,博士硕士10名,本科以上学历有15名。一举改变了村民的知识结构,村民文化水平及参政意识随年代发展不断提升,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真正体现了科教兴村的发展思路。

民风淳朴德义重,人杰地灵钟秀村。仇家窑村历史悠久,文化丰实,紧靠京昆高速,交通便捷,林茂粮丰,尤以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山场沟壑,益于种养业。现有规模养牛场、养猪场四个,被誉为“井陉县生态种养基地”。

TAG标签:来历 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