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北京的天桥为什么叫天桥

北京的天桥为什么叫天桥

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一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 "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

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历史上天桥一带是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区域,但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范围。

天桥的“桥”因天子得名

据崔金生《“天桥”的桥》文中说:“因为石桥位于前门与永定门之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去天坛祭天途经的御道。御道上的这座桥,供皇上使用,皇帝又称天子,因此人们称作天桥,也俗称龙鼻子,因称前门为龙头,桥两边的河沟为龙须沟。

据史料记载,天桥地区在元、明及清前期是一片水域沼泽地带,不仅妨碍了庶民的南北通行,而且阻隔了封建帝王赴南郊祭天之坛的道路,故此修建一座石桥,为天子祭天必过之桥,故名之曰“天桥”。

  

天桥的准确位置,在今天的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的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

据资料记载,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桥孔券洞上中心部位各雕有螭头(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以镇水。

桥面用石板铺就,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只有皇帝可以走,其他人走木桥。 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那么,天桥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中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

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 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天桥的三代“八大怪”

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

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便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 据有人统计,仅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

 

天桥“八大怪”产生于天桥。他们相貌奇特,言行怪异,身怀绝技,深为广大群众喜爱。

第一代“八大怪”,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 他们是: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

 

二代“八大怪”,主要是指在辛亥革命以后出现在老天桥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异者。他们是: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表演滑稽二簧的老云里飞、装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辫、三指断石的傻王、耍金钟的、数来宝的曹麻子、耍狗熊顶碗的程傻子。

  

第三代“八大怪”活跃在距今半个多世纪前后,这时正是天桥最繁华热闹,也是最为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天桥涌现出来的著名民间艺人可谓灿若星河。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为: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焦德海、沈三、赛活驴、拐子顶砖、蹭油的。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

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

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

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TAG标签:北京 天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