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刎颈之交是谁

刎颈之交是谁

一谈到“刎颈之交”这个成语,各位看官一定不陌生,小学课本上就有这个故事。说到“刎颈之交”的出处,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说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刎颈”的意思是割脖子,“交”的意思是交情、友谊。这个成语比喻朋友之间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尽管大家都这个成语故事非常熟悉,但为了行文方便,我还是要简单啰嗦几句。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战国赵惠文王时,秦国向赵国强要“和氏璧”,赵国大臣蔺相如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赴会,机智勇敢,使赵王不受屈辱。蔺相如因此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位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负荆请罪,彼此成为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故事很感人,但仔细琢磨“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总觉得有点突兀。即便廉颇和蔺相如是特别铁的哥们儿,也不大可能会联想到“刎颈”这个字眼,也谈不到“刎颈”的地步。即便有文学修饰的成分,也太夸张了吧从廉颇和蔺相如后来的经历来看,双方的交情远远到不了相互“刎颈”的程度。蔺相如的死是个难解之谜,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跟廉颇有关,秦国攻打赵国,廉颇失败,蔺相如听说之后,忧心过度,患病而亡。而廉颇的结局呢在赵国受到排挤,待不下去,被迫出走,最后死在楚国。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两个确实是感情至深的好朋友,但还不至于为另一个人“刎颈”,同年同月同日死。

与廉颇和蔺相如相比,西周时期的一对好朋友却是真正的“刎颈之交”。传说周宣王的时候,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宫女,怀孕四十余年产下一女婴。周宣王认为这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将孩子扔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后来,周宣王又听说妖气虽已出宫,但并未消除,就命上大夫杜伯督办查找“妖女”之事。杜伯杀了几个嫌疑人之后,不愿累及太多无辜,就没有再查下去。三年后,周宣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美貌女子惊扰太庙,心中害怕,又想起了杜伯查找“妖女”的事。

他问杜伯,杜伯说既然“妖女”已经被溺死了,再继续查找下去,会惊扰百姓,于朝廷不利。周宣王听了大怒,下令处死杜伯。文武百官吓得面如土色。只有下大夫左儒出来拦住,对周宣王说:“臣听说尧当政的时候闹了九年水灾,也没影响他称帝。汤当政时赶上七年旱灾,也没有妨碍他当王。上天的变化尚且没什么妨害,人妖的事又怎么可以全信呢大王如果杀了杜伯,我恐怕老百姓把这没影儿的话到处传播,让外族人听了,也会对咱们产生轻视怠慢之心。还望大王把他宽恕了吧!”周宣王说:“你为了朋友而违抗我的命令,纯粹是看重朋友而轻视君王。”

左儒说:“如果君王做得对而朋友做得不对,我就会违背朋友而顺从君王如果朋友做得对而君王做得不对,我就会违背君王而向着朋友。杜伯没犯可杀的罪过,大王要是把他给杀了,天下人必然认为您不英明。要是我没能劝阻您杀他,天下人也必然认为我不忠实。大王如果一定要杀杜伯,那么我就请您允许我和他一起死。”周宣王怒气未消,说:“我杀杜伯,就像拔掉一根蒿草,用得着你在这儿多费口舌”当即命令武士把杜伯推出宫门斩了。左儒说话算数,回到家里拔剑抹了脖子,陪着杜伯一起死了。

杜伯和左儒这对好朋友,一个被砍了头,另一个也不愿独生自刎身亡,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刎颈之交”呢。左儒为友而刎颈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也许司马迁早就知道杜伯和左儒“刎颈之交”的故事,所以在夸赞廉颇和蔺相如坚贞友谊的时候,用了这个词,用来形容廉蔺的交情之深,就跟杜伯和左儒一样。你们说呢

刎颈之交是廉颇和蔺相如。

意思是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词源是《东周列国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

原文: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TAG标签:刎颈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