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为什么兰亭序听了那么伤感

为什么兰亭序听了那么伤感

     《兰亭序》全文从集会乐事引发对死生的感慨,继而产生悲情。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他所发“悲情”的用心了。

     东晋穆帝时期,消极厌世的老庄学说盛行,而积极入世的儒家学说遭到贬低,国人颓靡不振。王羲之见时人视仁义为土梗,国势衰微,倍感痛心。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这天,人们到水边嘻游采兰,以消除不祥,称“修禊”。王義之与谢安、孙绰等名流集会于兰亭(今浙江绍兴山阴西南,曾是越王勾践种兰处),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诗酒集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这些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它写了序言,即《兰亭序》。文中很自然地从饮酒赋诗的乐事,联想到了死之悲情,引发了关于生与死的言论。大意是说:人生一世短暂,虽然追求的和放弃的各人都不相同,一旦得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就自得其乐,竟然忘记了衰老即将来临。曾经感到快乐的事,俯仰之间就成为了过去,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终归要完结。古人说:“死生也是大事。”哪能不悲痛啊!

王羲之在这段话中,阐发的就是孔子的两句话:“不知老之将至”(见《论语·述而》)和“死生亦大矣”。其目的是借以抨击庄子的“齐彭殇”(见《庄子·齐物论》)和“一死生”(见《庄子·大宗师》)的观点。王義之在这里是说,生命有限,人生苦短生是生,死是死,生是快乐,死是哀痛,大不一样的,怎么能说生与死是一样的呢怎么能说长寿与短命相同呢

文章结尾点出“悲”字,认为对于死生这个问题,今与昔同感,后与今同悲,明确指出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是荒谬的。

可见,《兰亭序》中的悲情,并非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是作者巧用古、今人对“人生苦短”的同感同悲,对当时盛行的老庄学说的一次抨击。

TAG标签:兰亭序 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