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望得远的诗句,形容站得高

形容站得高 望得远的诗句

王安石这首诗立意高远,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高度决定角度, 我在小时候学语文课时,就牢记一个寓言故事,名字叫《井底之蛙》,讲的是问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天有多大”青蛙说:“天只有锅盖那么大。”当时我联想到若是问雄鹰,雄鹰一定回“天有无限大。”从那时起,我无论看什么或思考什么,都尽量让自己站的更高一点,这样才能够看的更全面,更长远,处理问题才能更稳妥。

高度决定角度,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王安石却有一首诗立意高远,说的就是居高临下,才能有远见卓识。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诗曰《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林则徐的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中,我都深深体会到,站的高度越高,看问题的角度越广,想的越开,越想的开越觉得人间就是天堂。

形容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

形容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

1、《念奴娇·凭高眺远》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

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2、《留题宁川香盖寺壁》

年代: 唐 作者: 韩翃

爱远登高尘眼开,为怜萧寺上经台。山川谁识龙蛇蛰

天地自迎风雨来。柳放寒条秋已老,雁摇孤翼暮空回。

何人会得其中事,又被残花落日催。

3、《金盏倒垂莲》

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

诸阮英游,尽千钟饮量,百丈词源。对舞春风,螺髻小双莲。念两处、登高临远,又伤芳物新年。此泪不待,桓伊危柱哀弦。

身闲未应无事,趁栽梅径里,插柳池边。野鹤飘飖,幽兴在青田。也莫话、书生豪气,更铭功业燕然。毕竟得意,何如月下花前。

4、《临江仙·木落江寒秋色晚》

年代: 宋 作者: 谢逸

木落江寒秋色晚,飕飕吹帽风轻。丹枫楼外捣衣声。登高怀远,山影雁边横。露染宫黄庭菊浅,茱萸烟拂红轻。尊前谁整醉冠倾。酒香薰脸,落日断霞明。

5、《酹江月/念奴娇》

年代: 宋 作者: 赵师侠

平生奇观,爱登高临远,寻幽选胜。欲上层巅穷望眼,一半崎岖危径。万瓦鳞鳞,四山簇簇,咫尺疏林映。山川城郭,恍然多少清兴。

残照斜敛余红,横陈平远,一抹轻烟暝。何处飞来双白鹭,点破遥空澄莹。鹤岭云平,龙江波渺,不羡潇湘咏。襟怀舒旷,曲栏倚了还凭。

TAG标签: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