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古人对12小时前怎么称呼

古人对12小时前怎么称呼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十二时辰的别称又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也可以指一天。

古代一时辰为现代2小时,一刻为现代15分钟,一盏茶为现代5分钟,一炷香为现代2分30秒。

十二时辰的称呼。

子时----夜半

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旧时,将子时也称为“夜半”。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丑时---鸡鸣

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字面上看,“鸡鸣”是“鸡叫”的意思,但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丑时。

寅时---平旦

清晨3--5点,属寅时,十二时辰中的第三个时辰,夜与日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此时,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卯时---日出

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十二时辰中的第四个时辰,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日出”这个词最早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辰时---食时

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十二时辰中的第五个时辰,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十二时辰中的第五个时辰。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的时间。“食时”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巳时----隅中

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十二时辰中的第六个时辰。古人称之为“隅中”,意思是临近中午的时候。《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日中

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十二时辰中的第七个时辰。

日中的意思是,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为正午的时辰。《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未时---日昳

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十二时辰中的第八个时辰。

“昳”,《说文》解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申时---晡时

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十二时辰中的第九个时辰。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的意思是“第二次进餐之时”。“晡时”一词,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酉时----日入

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十二时辰中的第十个时辰。

“日入”,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在此时归巢。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戌时----黄昏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十二时辰中的第十一个时辰。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

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十二时辰中的最末一个时辰,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人定”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TAG标签:古人 称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