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高仙芝是中国人吗

高仙芝是中国人吗

大唐名将高仙芝是韩国人他家乡自古就是中国的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在西域为官多年。他姿容俊美,战时衣披鳞甲,身跨青海骢,善于骑射,骁勇果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会打仗的帅哥。在这位帅哥的身上有很多传奇的经历,但最让感到巧合的是,他的两次败绩,一次推动了世界文明,一次使大唐帝国成为落日。而我们今天一些网友硬要说他是韩国人,这显然是缺乏历史常识的。

一次败绩推动了世界文明

高仙芝

在帕米尔高原,曾为大唐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率领部队深入万里、屡建奇功,最得了一系列的惊人胜利,被当时唐朝在中亚的竞争对手阿拉伯帝国称作是“中国山地之主”。怛罗斯之战,是大唐的势力与来自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也是高仙芝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怛罗斯之战时间在751年7月-8月间,地点在在葱岭以西、接近哈萨克斯坦塔拉兹的附近地区。大唐帝国指挥官是高仙芝,阿拉伯帝国的指挥官是艾布·穆斯林。

过葱岭、越流沙,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唐军在高仙芝的率领下下,于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但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艾布·穆斯林下令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从背后袭击唐军,唐军阵脚大乱。

葛逻禄,6-13世纪中亚的一个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怛罗斯之战唐军雇佣兵,临阵倒戈,唐军溃败,大量士兵被俘,怛罗斯之战以阿拉伯帝国胜利告终。然而,唐朝的这次败绩却真正推动了世界文明。

今天,我们在谈论怛罗斯之战时,往往测重于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谁的实力更强,是对的,也是有必要的,但这却影响了人们对这场战役的真正认识。

《资治通鉴》:(高仙芝)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但依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艾西尔《历史大全》记述,怛罗斯之战阿拉伯帝国共“消灭”唐军五万人,俘获约两万人。阿拉伯人为什么要虚吹数字的做法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杜环,唐代旅行家,也是怛罗斯之战唐军被俘士兵,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762年,他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也是最早记载怛罗斯之战后,一些成为工匠唐朝被俘士兵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

在库法城,杜环看到了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见到来自唐朝的金银匠、画匠、“织络者”在当地工作,随后不久,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销售商。由此,一些学者推断,那些被俘的唐军士兵是造纸术由中原地区传入中亚的传播者,原因是造纸术并不难学,即是把有机材料与碎布的混合物打成纸浆,然后在帘子上晒干。

那些被俘的唐军士兵虽说未有专门的造纸技术工人,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中间没有人会这项技术。这种说法虽说还存在争议,但纸技术是由中国的工匠在八世纪传播至中亚这一点是无疑的。并在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间由西班牙传入欧洲。

按照美国学者韩森《丝绸之路新史》的记述,八世纪和九世纪,中国纸张远抵中亚,最远的到达高加索的摩谢瓦亚·巴尔卡,而这个地名的意思是“遗迹谷”。位于黑海东北,有一些在石灰石高台上或山边岩洞中的墓葬,是目前发现中国纸张的最远处。二十世纪初,发掘者挖出了一些有汉字的纸片,尽管极为残破,但还是能看出这是一个账本。

若没有纸张这一“母体”的存在,后来的印刷术也便不可能产生。与丝绸不同的是,丝绸可以被棉麻替代,但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纸张。

今天,当我们回头来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与丝绸相伴而生的纸张,在这条路上的传播分明要比丝绸更为重要、更加有意义。作为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纸张不仅代替了树皮、树叶甚至羊皮纸与皮革等,而且推动了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它让知识变成人们可以买得起的书籍,提高了教育的水平,是对文化传播的一次真正突破。

造纸术传播

二次败绩使大唐帝国日薄西山

安禄山

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节度使一职由王正见担任。755年,高仙芝被封为封密云郡公。也就是在那一年的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反叛。

在一片恐慌里,唐王朝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绸缎召募兵卒,组成了一支主体由集市商贩组成的军队,共5万人,先后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大将抵抗。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不愿过问政事的唐玄宗此时仿佛清醒了一点,亲自在勤政楼为高仙芝等人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无法与叛军急锋,连战连败,叛军很快便攻下洛阳。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和平得太久,唐朝的军队不能打仗不说,唐朝的老百姓也太怕战争了。

无奈之下,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我军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况且潼关无兵,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关陕之地就无法防守,不如引兵前往潼关与叛军对抗。”封常清的这种说法在当时确是明智之举,也非常具有战略眼光。

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在这里,人们也应该看到在短短的几年和平时间,确让高仙芝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面对安禄山叛军有些慌乱了,他弃守陕城,后退潼关,但其军队却是丢盔弃甲一路西逃的狼狈相,害怕安禄山追赶上来,互相践踏而死的士卒充塞道路。(《旧唐书》:“高仙芝率兵守陕城,皆弃甲西走潼关,惧贼追蹑,相蹂藉而死者塞路。”)这样的军队被叛军追及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

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安禄山在洛阳忙着准备当皇帝,攻势减弱了话多,关中军民惶恐之情也安定了下来。这种状况本是向好的一面发展的,安禄山也一时不会将唐朝怎么样。但唐玄宗这个吃喝玩乐的昏聩皇帝居然再三催促高仙芝出关作战,甚至听取边令诚监军的谗言,“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要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

据《旧唐书》记载,高仙芝死前回头对部下说:“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没有罪,你们就喊冤枉。”全军都喊:“冤枉!”喊声动地。

随后,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尸体说:“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我现和你一起死,难道是命吗”于是被杀死了。此前,高仙芝对前来杀他的边令诚说:“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意思是说,上有天、下有地,你们说我贪污实在是冤枉了我。而大唐帝国也在他为自己以及他的部下为他的声辩里日薄西山了。

高仙芝,就这样成为祭祀唐帝国的一滴眼泪。

李隆基

他家乡那地方自古就是中国的

汉四郡地图

最后,我们在高仙芝这两次败绩的“巧合”里说说他的家乡。高仙芝,高句丽人,与高丽是两个概念。

高句丽立国于前37年,在中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的地方政权,高丽立国于918年,在朝鲜半岛。因为在我国一些古籍在记述高句丽时,也将其称为“高丽”,这就导致了两个概念的混淆。后来,为将两者加以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 ”称呼高句丽,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高丽,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帮助人们区分这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

高句丽人是我国上古时期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民族的后裔,高丽人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是今天朝韩人的祖先。两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

战国时燕国领土部分达到现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当然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领有。秦统一中国后,燕国在朝鲜半岛的领土被秦继承,到汉代还继续扩大。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其后,汉武帝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汉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完全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三国在唐朝建立之初都遣使和唐王朝通好。这时,唐朝忙于内部统一战争,也乐意与之结好。唐太宗曾对太臣们说,高丽在汉代已是中国的领土,隋朝多次出兵,均未取胜,我今天尚未年老,想借士大夫之余力攻下它。但唐太宗并未真正完成这一心愿。他去世后,唐军于 668 年攻下平壤,唐将李世将高丽王及20万俘虏带回唐朝,最后把高丽王祭献于唐太宗墓前。随后,唐朝在那里分置九都督府,42 州、100 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镇守平壤。

高仙芝怎么可能是今天的韩国人呢我们应该看到,高氏高句丽灭亡后250年,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高丽国,朝鲜王氏高丽王朝源名于高句骊,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历史年代跨度过大(超过250年的差距)。这是研究高句丽历史必须严正注意的问题,也是韩国人今天老“蹭饭”中国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当然不能偏谬。

TAG标签:高仙 芝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