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完美生活/心理/列表

唐太宗实行什么制度

唐太宗实行什么制度

唐太宗在隋制和高祖制定的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王朝的制度建设,其合理性和高效性堪为后世榜样。重要体现在:

建立了相对高效的官僚机构。继承隋制,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付署才算合法。国家的大政方针,先由中书省研究,作出决定再由门下省审核,如有差错,可以驳回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执行中书省和门下省通过的政令。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当作宰相的议事机构。

唐太宗在隋制和高祖制定的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王朝的制度建设,其合理性和高效性堪为后世榜样。重要体现在:

第一,建立了相对高效的官僚机构。继承隋制,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付署才算合法。国家的大政方针,先由中书省研究,作出决定再由门下省审核,如有差错,可以驳回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执行中书省和门下省通过的政令。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当作宰相的议事机构。

一切重大事务,包括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即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射,都是首长,以后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等头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

这种中央官制的特点是:宰相的权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君主的专权而同时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相互牵制,又避免了个别宰相的专权。

唐太宗又设立了监察机关御史台,长官是御史大夫,监察内外百官军民。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称三司。每遇重大案件,三司主事会会同审理,称“三司推事”,也就是后世王朝“三法司”会审的前身。

地方行政机构也沿袭隋制,分州县两级,全国共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县。唐太宗时,还将全国分成十个监察区,即十道。皇帝派观察使不定期的视察道内各州县的情况。

第二,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贞观元年,唐太宗“盛开选举”,此后又通过考试选取才士。太宗时常举科目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科重要考帖经、经义和时务策进士科重要考时务策和经义。贞观晚年太宗扩大了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士子考取进士后,还需要由吏部复试,复试合格,才可入仕。

科举考试的发展,为才士开辟了入仕的途径。它原则上规定,除了宫户等贱民阶层,一般平民都可以参加考试,这彻底打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政治局面。尽管当时科举考试仍然讲究门第,但随着考试制度推行日久,平民子弟,也可十年寒窗,金榜及第。

第三,完善了教育制度。唐太宗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在他的重视下,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全国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下设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种学校接纳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后三种学校接纳八品以下的官吏子弟和平民子弟。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专门招收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子弟入学。地方上则有州县学。

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当作必读书目,学习优异者,送往吏部参加科举考试。

贞观时期的教育发展,杜佑在《通典》中如此描述道:“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一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句丽、白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第四,完善了宽简的法律。高祖时,鉴于隋炀帝法烦严苛导致的严重结果,开始制定新法,并于624年颁布了以宽简为原则的《武德律》。唐太宗即位后,采纳了魏征的建议,确立了宽仁、慎刑的宗旨,并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订法律,于贞观十年,即公元637年正式公布《唐律》五百条,基本内容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杂律、捕亡、断狱等。

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领衔,对《唐律》条文加以注疏,编成《唐律疏议》十二篇三十卷,对当时高句丽、日本、安南等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此后的宋、明各朝法典的范本。此书今存,是我国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

第五,改革了府兵制。隋唐都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度,但唐朝又有所改革。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重要是十二卫,一小部分归东宫六率。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下有团,每团200人团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队,每队50人队下有火,每火10人。折冲府有上、中、下三等,上府6团,领卫士1200人中府5团,领卫士1000人下府4团,领卫士800人。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时达634个,总兵力68万人。

府兵的来源,是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选拔一次。府兵从21岁服役,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本身租调。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班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有时也到其它地方出征和戍防。除外出执行任务时期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只有冬季集中进行军队训练,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

唐代的府兵制贯彻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当时关中的兵力最集中,拥兵26万,约占唐朝兵力的40%左右。府兵的调遣由中央兵部牢牢掌握,地方官乃至中央十二卫都没有调兵的权力。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事,高级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有利于防止将帅的专兵跋扈。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 经济方面:①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TAG标签:制度 唐太宗 实行 #